自虐,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似乎成了吸引眼球的利器。从明星的“自虐”招数到旅行社的“自虐游”,再到网络上的自虐、施虐经验分享,甚至专门的网站和俱乐部,自虐现象似乎在社会各层面蔓延。然而,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滥用“自虐”进行炒作的行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并无益处。
自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复杂,它可能是对情感困扰的一种自我处理方式,也可能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然而,它往往伴随着对个人身体和精神的伤害。裴女士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经历了离婚的打击后,她开始用针自虐来寻找慰藉,从最初的针刺,到将针埋入体内,这种行为逐渐从一种自我解压的方式变成了对身体的持续伤害。最终,当她的行为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她才不得不寻求医生的帮助。
自虐者往往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们担心被嘲笑或不理解,害怕遭受他人的异议。这使得他们将自虐行为作为一种隐秘的心理状态,独自承受着快感与痛苦。裴女士的情况,如果不是针刺行为影响到她的正常生活,她可能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家人和朋友在发现自虐倾向时,应尽早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引导患者寻找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感困扰。
综上所述,自虐现象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但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通过提高公众对自虐问题的认识,鼓励开放的沟通和理解,以及为自虐者提供适当的援助和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促进心理健康。
按照虐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划分,虐待可以划分为“他虐”与“自虐”两大类。他虐是主体施虐,客体受虐,主体与客体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虐待活动中,他虐是占有一定数量的虐待行为。他虐比较直观,易被人们注意和了解,也比较容易制止和杜绝。而自虐是一种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客同体的虐待。它属于自己制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为,即施虐的主体又是受虐的客体,受虐的客体同样是施虐的主体。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