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质、性能以及加工方法的学科。金属学的核心是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热处理。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键、金属的晶体结构类型、冲击韧度、金属的组织类型、铁碳合金的相图、钢的组织和性能、热处理工艺等重要知识。
金属的晶体结构由规则排列的原子组成,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则,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无序。金属的晶体结构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包括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是具有2个原子的结构,致密度为0.68,适用于Cr、W、V、Nb、Ta、Mo、Fe等金属。面心立方晶格是具有4个原子的结构,致密度为0.74,适用于Al、Cu、Au、Pb、Ni、Pt、Ag、Fe等金属。密排六方晶格是具有6个原子的结构,致密度为0.74,适用于Zn、Mg、Zr、Ca、Co、Mn、Ti等金属。
冲击韧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能力的特性。体心立方晶格的冲击韧性值会急剧降低,并具有脆韧转变温度。
实际使用的金属是由多个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金属在高温下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结晶,晶核通常附着于固态微粒杂质形成,液体中原子不断向晶核聚集,晶核长大,直至所有晶粒互接触,结晶结束。
金属的晶体结构并非完美无缺,存在各种缺陷,包括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和位错。点缺陷破坏原子平衡状态,引起晶格畸变,使金属的屈服点、抗拉强度增高,塑性、韧性下降。位错是晶格中晶体局部滑移,导致金属容易塑性变形,强度降低。
铁碳合金由95%以上铁和0.05%~4%碳及1%左右杂质元素组成。铁碳合金相图表示铁碳合金在不同成分和温度下的组织、性能及相互关系。工业纯铁(含碳量小于0.0218%)显微组织为F+Fe3CⅢ,奥氏体(A)是碳熔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渗碳体(Fe3C)是铁和碳的金属化合物。珠光体(P)是铁素体(F)与渗碳体(Fe3C)以片层相间排列的机械混合物,莱氏体(Ld)是奥氏体(A)与渗碳体(Fe3C)的混合物。
钢的基本组织包括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以片层相间排列的机械混合物,过共析钢(含碳量大于0.77%)组织为:P+Fe3C,亚共析钢(含碳量小于0.77%)组织为:F+P。莱氏体在高于1148℃时存在,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脆性。
钢的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钢的热处理关键在于冷却速度,冷却速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组织和性能。钢的加热过程由Ac1、Ac3、Acm等温度标志,冷却过程存在过冷度。钢的组织变化包括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和冷却时奥氏体的分解。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是研究奥氏体转变过程的两种方法。
退火、正火、淬火、表面淬火、回火是常用的热处理工艺。退火主要用于均匀组织、消除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过冷度较大,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淬火通过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表面淬火使零件表面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强度。回火降低材料的内应力,改善韧性,稳定尺寸和加工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的固溶处理和稳定化包括加热、保温和快速冷却,以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稳定化处理仅适用于含钛或铌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旨在防止晶间腐蚀。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