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出行时,通常会携带一根锡杖作为随身物品,这根锡杖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具有实际用途。因此,僧人住止之处便被称为驻锡。驻锡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僧人黄滔在《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中提到:“大师遂驻锡卓菴,名其地曰龟洋焉。”这里的“驻锡”指的是大师选择在卓菴这一地点驻留修行。
驻锡的概念在宋代也有记载,如《北梦琐言》中记载了一位名为齐己的诗僧,他驻锡于巴陵,希望能吟出一首满意的诗,但直到最后也没能如愿。齐己驻锡巴陵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僧人对修行之地的执着,也反映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
驻锡一词在明清时期也有广泛应用。清朝钱泳在《履园丛话·祥异·锡杖御盗》中记载了一位名为谛辉的和尚驻锡灵隐寺的故事。一天夜晚,谛辉和尚突然叫醒侍者,指示他将锡杖横置在山门之间,称今晚会有不法之徒前来,必须谨慎对待。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锡杖在僧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僧人对安全的重视。
在现代,人们依然使用驻锡一词,比如在《人民日报》1982年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和尚当年驻锡的白龙寺。驻锡一词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的含义,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成为了人们表达对僧人修行之地崇敬之情的一种方式。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