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一种体形肥胖、体长40~60厘米,体重约6千克的动物。它们的全身呈红褐色,四肢呈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小熊猫的尾巴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小熊猫的四肢粗短,背部毛色为红棕色,眼眶和两颊甚至连嘴周围及胡须都是白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那条蓬松的长尾巴,其棕色与白色相间的九节环纹,非常惹人喜爱。
小熊猫的爪骨有一部分凸起成趾状,可作为第六个脚趾辅助抓握东西。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个第六趾在进化史上曾帮助小熊猫的祖先“安身立命”。小熊猫的第六趾曾经被认为是用处相对不大,但最新研究发现,这个趾头在古小熊猫时期是用来攀爬树木的有效工具。
小熊猫这一物种已生存了900多万年,它的祖先被称为古小熊猫。科学家通过研究古小熊猫的化石发现,古小熊猫是食肉动物,这与现在小熊猫主要吃植物的食性不同。因此,古小熊猫的第六趾的功能,不会像现在一样仅用来辅助脚爪抓住竹子等食物。
科学家认为,古小熊猫的第六趾是用来攀爬树木的有效工具。古小熊猫的身体结构特别适合爬树,而且在众多猛兽出没的年代,那个帮助爬树的第六趾对于古小熊猫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新出土的许多古小熊猫化石,支持了法国和西班牙科学家的这种假设。
几百万年后,自然环境和小熊猫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第六趾的功能已不再重要,它目前的用途只是帮助脚爪抓握食物。小熊猫的生存历史表明,适应环境的进化是它们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小熊猫所属的科是小熊猫科,一个介于熊科和浣熊科的科目。浣熊科仅分布于新大陆,而小熊猫的分布相当孤立。最近经过基因分析,与美洲大陆的浣熊最接近,单独列为小熊猫科。法国的博物学者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弟弟动物学者弗列德利克·居维叶(Frédéric Cuvier)看到小熊猫的标本相当感动,因此以希腊文中的“火焰色的猫(Ailurus fulgens)”作为其学名。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