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描绘了山下泉水轻波荡漾,水面映照出山色,如同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水波轻漾,反射出周围环境的色彩,可能是翠绿的草木,也可能是沉黑的岩石,这些都构成了山的色调。诗人巧妙地用“倒”字描绘林木在清冽泉水中的倒影,既形象生动,又富含深意,既可理解为林木倒映于水面,也可理解为倒影与实物的正反对照,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和趣味盎然的表达。
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了泉水的声音。泉水从山中流下,撞击岩石,发出喧闹,这是自然的律动。然而,诗人却想象泉水在喧嚣中回忆起山中的宁静,用“却忆山中静”的“忆”字,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在这个时代背景中,诗人身处战乱后的社会,心绪消极,向往隐逸。诗中的“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反映了这种心态的转变,诗人通过移情手法,让山水成为内心情感的外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观赏山水,实际上是在审视自我,寻找与自然的共鸣。皇甫曾的这首小诗,尽管篇幅短小,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将山水视为自我投射和表达的智慧,体现了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山下泉》 —— 翻拍自:《五言唐诗画谱》,明·黄凤池编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