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字幼平、细遵,福建漳浦人。他自幼读书于福建东山以南海岛上铜山的石屋之中,又称石斋先生。黄道周博学多才,致力于儒学,雅好诗文,精通天文、历数、预测,擅长绘画。在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他与王铎、倪元璐一同登进士第,比王铎大八岁,比倪元璐大十二岁。他们的交游始于这一年,并「相约攻书」,时人号为「三株树」、「三狂人」。黄道周性格耿直,言辞严厉,因此屡遭贬谪。在清兵入阕、南京失守时,他集结九千余人抗清,结果在婺源战败,被俘至江宁被杀。据说,在其临刑前一日,有人「持酒食与诀」,他却饮食如常,起身更衣时,还从容地作了长卷书画,才走向刑场。如此悲壮,世人无不为其人格的力量所震撼。因此,黄道周把书法列为「学问中七八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他的行草书中,不难看出其自然流露的「遒媚」、「己意」的本性特质和坚强风骨。
要深刻理解黄道周的行草书,首先必须看到其如何撇开唐宋,深入堂奥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的小楷。黄道周的小楷取法锺繇,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以顿驻为涵容,结字奇崛,夸张得体,以茂密寓散落,创造出了一变锺繇严谨规正而独具随意不羁的小楷风格。「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正是黄道周行草书「豪迈不羁的阳刚之美」的基本骨架。当然,黄氏书作中不仅有锺、王的结构因素,尤其是他的行草书,还贯注着漠隶的血液,其圆润的隶意,扁横的隶势,正是说明了黄道周融隶于行草的「问出己意」的创造精神。在当时,帖翠书作或纤秀或板滞已经成了两大痼疾,而他则独具慧眼,声言「书字以遒媚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这正与他的人品相似,刚正不阿,不流凡俗,剔除秀媚刻板,表现出奇而不肆、古而不怪的鲜明个性。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