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多雨,是作物快速生长期和营养吸收最有效时期。然而,一些农民将全生育期氮肥一次性在播种时施用,导致氮肥在土壤中停留时间过长,前期作物生长慢,吸收少,造成氮肥损失。当进入高温多雨季节,作物快速生长,大量养分需求下,施入的氮肥部分已经损失,养分供应不足,引发作物生长后期脱肥现象,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合理追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要根据土壤情况追肥。土壤结构各异,需对土壤进行化验,根据土壤酸碱度确定化肥种类,以实现化肥合理利用。在低洼碱地,应选用硫酸铵等酸性化肥;在酸性土壤,追施尿素、碳酸氢铵、氨水等碱性或中性化肥;在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土和沙壤土,追施不易挥发的氯化铵、尿素等化肥。施肥期内,把握施肥量,分多次施入,减少每次施肥量,既能防止化肥过量烧苗,又能减少化肥挥发和流失。
追肥时,需根据化肥品种区别对待。氯化铵与尿素混合施用于水田,可抑制硝化,减少淋失,但不适用于盐渍土壤,以防氯化物积累加重盐害。氯化钾型复合肥料应避免施用在忌氯化物的作物上,如西瓜、烟草、甜菜和土豆等,以防降低其产量和品质。尿素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和各类土壤,但需在土壤中转化后才能释放肥效,被作物吸收。因此,使用尿素作追肥时应提前几天,同时深施覆土,以提高化肥利用率。
根据不同作物追肥。春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在生长周期中对氮肥需求不同。试验表明,春玉米可在播种时施入一半尿素作基肥,另一半在七月底八月初追施;水稻每公顷可追施180-200公斤尿素;大豆是需要氮肥较多的作物,通过根瘤固氮只能满足大豆整个生育期氮肥需求的约50%,及时追施氮肥效果显著,每公顷可追施130-170公斤尿素。
掌握作物最佳施肥期。追肥的关键在于掌握各类农作物养分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需要。例如,小麦施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至抽穗期,应在三叶期追施一次氮肥;大豆在初花期追施二次氮肥,能减少落花落荚率,延长植株寿命,增加粒重和产量;玉米在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是吸收营养的高峰期,应追施第二次肥;水稻在返青、拔节、抽穗期各追施一次。正确把握施肥量。根据不同作物选用合适的施肥量,不可过多或过少。氮肥过量可能导致作物徒长,抗病和抗倒伏能力降低,影响产量。磷肥施用过量会缩短生长期,农作物品质下降。追肥过少则达不到增产效果,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追肥时不仅要注意数量,还要做好搭配,避免偏施某种化肥,确保各种养分的合理搭配,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
当土壤里不能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时,对作物进行人为的营养元素的补充的行为称为施肥。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