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涵盖了众多族群,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分布、文化特征和历史演变。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境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我们将从地理位置、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几个方面,对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进行简要介绍。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它们分布于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华夏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女真族源于唐代的黑水靺鞨,主要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女真族在10世纪初发展壮大,后来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个部分,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狄,泛指春秋时期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的族群。公元前七世纪,狄族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汉之后,“狄”和“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又称为胡。战国时期,它们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胡,是战国后期对中国北部、西部各族的泛称。当时,称匈奴为胡,位于匈奴东部的游牧民族称为东胡,位于匈奴西部的西域各族称为西胡。
羯族,源于小月支,曾附属于匈奴。晋时,他们建立后赵,成为十六国之一。
乌桓族,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至乌桓山,因此得名。汉初,乌桓族附属于匈奴,但武帝之后,他们开始附属于汉朝。
鲜卑族,也是东胡族的一支。最初分布在鲜卑山,西汉初期南迁至西喇木伦河流域。两晋南北朝时期,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华北、西北建立政权。
柔然族,源于东胡。四世纪中叶,他们游牧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五世纪初迁居漠北,后来并入突厥。
契丹族,源于东胡。北魏时期,他们游牧于西喇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唐末,契丹族建立辽朝,与五代及北宋并立。
蒙兀室韦族,最早见于《旧唐书》,是唐王朝所属室韦诸部之一。史籍上有“萌古”、“朦骨”、“蒙古里”等汉字音译。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
鞑靼族,最早见于唐代记载。宋、辽、金时代,除了鞑靼本部外,还有漠北蒙古部族称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称为白鞑靼。后被蒙古所灭。西方通常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戎族,殷、周时期已有记载,主要包括西戎、鬼戎、伊戎、鬼方等。至春秋时期,这些族群在史书中出现。
狁族,亦称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等。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秋时期,他们以“戎”或“狄”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中。
鬼方族,亦称搜方、魃方、愧方、鬼方氏、鬼方蛮等。商周时期,他们分布于陕西西北部一带。
氐族,远古时起源于黄河上游,不断南迁。从殷周时期起,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等省。
乌孙族,秦汉之际游牧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后西迁至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建都赤谷城。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月氏族,亦作“月支”。秦汉之际居住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后分化为大、小月氏。
突厥族,广义上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上专指突厥。552年,突厥族破柔然族,建立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回纥族,隋唐时期分布于今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铁勒部族中的袁纥部落。唐时改称“回鹘”。后分为三支西迁,形成今天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蜀族,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记载,初活动在今四川岷江上游一带。西周中期后,蜀族首领名蚕丛,始称蜀王。秦时曾置蜀郡。
爨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金齿族,唐代至元代分布在今云南西部,主要系傣族先民。元明以后,傣族亦称“金齿白夷”。
蛮族,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亦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秦汉以来,蛮族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
巴族,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曾以今重庆为中心,建立奴隶制政权。
越族,亦称“百越”、“百粤”。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后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
畲民族,今畲族的古称。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山区。
羌族,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夏商时起,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一带。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S、广汉、武都、越?`等部。后逐渐与汉族与其它民族相融合。现今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后裔。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族,亦作“吐浑”。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后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