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龙:商业界的金融魔术师与EBITDA的崛起</
约翰·马龙,这位耶鲁和贝尔实验室的双料硕士,凭借他的商业智慧,将TCI打造成了全球有线电视的巨头。在他的掌舵下,1973年至1999年间,TCI的股票年复合回报率高达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得益于马龙对规模与现金流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并购策略,巧妙利用收购公司的现金流进行再投资,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马龙精于税收策略,巧妙利用折旧降低税负,使得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这一指标逐渐成为其并购交易中的关键衡量工具,直至成为全球商业界的通用词汇。
EBITDA的双刃剑与批评之声</
然而,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对EBITDA持有保留态度。芒格认为,EBITDA在传统行业投资中忽略了折旧和摊销的重要性,导致了90年代互联网泡沫期间的混乱。许多公司借此包装上市,最终泡沫破灭。马龙设计EBITDA的初衷虽是为了吸引短期投资者,但这种非官方财务指标的结构不稳定性,使其在深入分析高速成长公司的价值时显得捉襟见肘,比如阿里巴巴的EBITDA与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差异就显而易见。
EBITDA的局限与市场共识</
尽管有人将利润表视为公司价值的直接反映,但EBITDA作为一种非公认会计原则,其局限性不言而喻。它并不直接等于经营性现金流量,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其适用性和可比性存疑。成熟企业如可口可乐,尽管EBITDA与现金流比率稳定,但其EV/EBITDA与P/E(市盈率)之间的偏差较小,这表明传统行业更依赖盈利指标。然而,EBITDA的混合视角使得它在分析中带有卖方偏见,忽视了运营资本和负债的影响,因此,不应将其视为单一的估值工具。
谨慎对待EBITDA的使用</
EBITDA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便利,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投资者高估回报和融资能力,同时忽视了负债的真实规模。在信息披露要求日益严格的时代,EBITDA的滥用可能促使管理层为了粉饰数据而采取不当措施。因此,无论作为过渡指标还是长期分析工具,EBITDA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判断和选择。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时,务必全面考虑,并结合其他指标,以避免EBITDA可能带来的误导。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