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认为,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则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些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以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最初被称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将其称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将其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前,人们通常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往往导致对人类历史的曲解或完全忽略。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相比起中世纪的神学观点,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上的人,或是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往往被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神秘的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以往所有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人,是处于物质生活条件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指出,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专注于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或个别方面的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发展的规律。其任务是为具体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