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异常血红蛋白病时,病史和症状的收集是关键。首先,询问患者及其家族病史,包括父母是否有同样病症,发病年龄,以及生长发育的状况。临床表现通常包括贫血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可能伴有腹泻和免疫力下降。此外,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度黄疸,面部特征如颧骨突出、鼻梁凹陷和眼距增宽,心律不齐,以及肝脏和脾脏的肿大。
体检中,除了贫血外貌,辅助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血象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在60g/L以下,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靶形红细胞超过10%,并且可能有红细胞碎片和增多的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内可能存在包涵体,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特别是红细胞系的增生显著,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增多。
进一步的血红蛋白电泳分析有助于确定具体的类型。如果血红蛋白F大于30%,可能是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血红蛋白Bart大于80%则可能诊断为血红蛋白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血红蛋白H区带的存在则提示血红蛋白H病。如有条件,α、β珠蛋白肽链合成比率和基因分析也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为了准确诊断,必须将异常血红蛋白病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血红蛋白病进行区分,这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遗传学信息进行判断。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部分或完全替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至今已发现400多种结构异常性血红蛋白病和100多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但仅有少数出现明显病态表现。本节介绍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及处理。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