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间的安全风险研判中,计划系统的风险原因分析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安全意识淡漠,自我行为约束不强,一部分站助调对调车作业不够重视,导致作业中注意力不集中、麻痹大意,简化程序甚至违章违纪。此外,调车作业通知单的记事栏不完全,漏越区、扣修等事项未注明,这在衔接多方向的车场中尤为突出,可能导致列车开行车次与运行方向不符,或者漏发、错发施工限速命令等。
其次,现场管理控制薄弱,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各工种之间的衔接存在很大的缝隙,影响调度工作效率。这反映了控制失效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前控制的意识。在编制调车计划通知单时,缺乏对车流变化及交接口情况的精确掌握和缜密分析,导致运行秩序混乱,有时甚至造成违编,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再次,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高素质行车调度人员短缺。尽管行车业务可以在理论方面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进行强化,但缺乏现场实际操作经验,加之对规章的理解不足,导致实际作业能力不足,处理问题时凭主观臆断,缺乏对行车安全工作中各种危害的发生特点及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作业中存在盲目性。对于新设备的操作也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造成了对新设备掌握不好,旧设备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计划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也应随之改进。首先,加强相关安全教育,增强调度人员的防范意识。在思想文化层面,要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把管理的有限性和文化的无限性结合起来,把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能动性结合起来,用先进的安全观念、安全知识、行为方式,培育有现代素质的人,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在实践中,应经常性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如安全例会、广播、视频、黑板报、简报、学习专题、经验交流会、事故现场会、展览等,营造浓厚的安全宣传氛围,使员工能全面熟悉、掌握安全知识。
其次,健全工作现场监管体制,确立良好的“事前控制”。现场监管是确保相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道屏障,有效的现场监管措施需要不断创新的监管体制的保证。监管部门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的创新改善监管体制,彻底清除滞后性的经验型监管模式,从监管层面加强行车调度工作的安全基础,戒除“形式主义”等非实际落实的监管现象,从而加强监管的督促作用,保证行车安全。正确掌握现在车,车站调度应随时掌握车站的现在车数及其停留地点,其中重车应分去向,空车应分车种。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