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5-01-10 23:07
我认为不是。最大的问题是体制。
中国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都是半路出家,从仿制,引进做起,中间又长期不注重基础,而是一味的拔高,大跃进,放卫星。到了90年代末,中国的航空工业总体上呈现这样一种现象:高科技不是没有,但是基础能力却存在很多缺陷。这就好像一个理想远大又自学成才的苦孩子,一边发表数学分析的论文,另一边却连四则运算都搞不清楚。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业内的一些人士谈起时,都指出“一味跨越式发展要不得,过去缺的基础课到头来还是要补。”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需要以整个大工业的能力和技术作为基础,1+1不解决,冲得再高也要掉下来。
而造成这种基础薄弱的原因,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体制。
首先是政策上就不鼓励搞基础,我们现在都知道航空需要搞预研,搞验证机,但是为什么预研老是搞不好,验证机老是搞不起来?因为这种项目不容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就不容易获得投资。
现在四代搞成“验证机”,我觉得是体制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这说明国家现在肯投入巨大的代价去做一些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基础工作。不要小看验证机,从目前看黑丝带需要验证的东西就很多,而且非常关键。如果技术验证能够得到成功实施,在它的基础上改进也好,另起炉灶也罢,再搞真正的四代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同样的,发动机从90年代开始搞核心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其次是忽视工业体系和航空工业的内在联系。在基础工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要求航空工业出成绩。比如说发动机,就需要冶金,铸造,精密加工等各个方面技术的支撑。
所以现在开始搞6万吨级水压机,发展粉末冶金,对航空都至关重要。
第三是产学研脱节。我们有很多东西在实验室做得出来,但进不了工厂,进了工厂又进不了市场。例如说中国的乏燃料后处理落后印度几十年,中国真的是没技术吗?造原子弹用的钚,100%来自乏燃料处理,中国50年前就有这种技术,否则哪里来的核武器?中国缺的是技术的商业化能力。
第四是技术,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低。这是苏联体制的通病。设计和生产缺乏标准和规范,按照设计师画出来的图纸造的零件拼都拼不成一架飞机。而是需要制造单位的基层工艺人员,技师的“再设计”,才能把图纸变成实际可用的零件。而这种再设计的结果又不能很好的变成工艺规范,并且反馈到设计师手上。因此实际的零件和设计师的图纸往往有细微的差别。技术和工艺最终会蜕变成个别工厂甚至个别工人的“手艺”,到了老师傅退休后,某些工艺会完全失传。或者生产任务从一个工厂转移到另一个工厂时,又需要从头开始一次“再设计”。沈飞当年接手歼11引进项目的时候,就发现80%以上的零件和图纸对不上。
收起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5-01-10 23:03
我们没必要在这YY,建议楼主看下凤凰网关于国产发动机的专题,很全面,很中肯,也很“权威”。
网址链接: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aeroengine/
希望通过这个专题,楼主会有自己的观点。
收起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5-01-10 23:01
不算是瓶颈,中国目前开发战斗机没什么瓶颈。发动机,雷达,电子设备,飞行控制,挂载武器,样样都有问题。当一个瓶子瓶身粗细和瓶口一样窄时,瓶颈就不存在了。我们只说这是个好细长的瓶子。
收起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5-01-10 23:00
不光光是发动机,还有雷达系统,战机是个很精密的仪器,任何一个部件跟不上,都会成为瓶颈,我们以前落后很多,再加上对华禁运,虽然有俄和一些国家的帮助却还是差了一些,但现在进步很快,我们会有一天追上他们的
收起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5-01-10 23:05
不是。发动机是我们的瓶颈,但是不是最大的,就不好说了,不要以为我们就只有一个发动机问题,从设计开始就到处都是问题,这是我们现在综合国力的一个客观写照。C919的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都可以进口,根本不存在你说的瓶颈,我们就等着看结果吧。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