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化学奖的授予,再次凸显了日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在过去的19年里,日本连续获得了19次诺贝尔奖,通过《仁医》这部连续剧,我们可以一窥日本如何一步步迈向强国之路。该剧第一季豆瓣评分9.0,是制作精良的力作。在S01E01集中,涉及了荷兰医生、绪方洪庵等知识点,让我们回溯历史,见证日本医学发展的关键节点。
西学东渐的历史始于1552年,葡萄牙传道士阿尔梅达抵达日本,为日本带来了西方医学的种子。在1556年,阿尔梅达在丰后的府内设立了第一家西洋医院,亲自负责外科,开创了“南蛮流外科”,标志着西方医学在日本的发端。
1639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荷兰成为唯一允许对日贸易的国家,荷兰文化由此通过长崎这一窗口进入日本,西方医学被称作“兰学”,荷兰医生由此出现。45年后,幕府解禁西洋书籍,兰学领域的出版物数量激增,平均识字率高达80%,这标志着日本人可以合法购买西方医学书籍,西学得以在日本传播。
兰学的创始人之一杉田玄白在《兰学事始》中提到,德川吉宗公时期,长崎的荷兰语翻译西善三郎等人提出学习荷兰语的要求,得到了幕府的批准。此后,“田沼时代”对舶来品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知识分子向荷兰人请教西方学术,被称为“兰癖家”。显微镜的引入和《红毛杂话》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科学知识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中国明朝灭亡后,传教士西医继续服务于清廷,洋人开办医院,成为御医。1771年,中川淳庵借到一本荷兰语版的西洋医学书《Anatomische Tabellen》。杉田玄白虽不懂荷兰语,但书中详细的解剖图使他震惊,决定将其译出,这成为日本医学史上著名的《解体新书》。该书出版于1774年,标志着西医在日本的普及。
《解体新书》揭示了西医的明确、科学、可重复和验证的优势,对传统汉方医学提出了质疑。王清任通过解剖观察纠正了《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的错误,使《医林改错》成为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先声。然而,王清任的科学精神并未被后来的中医界继承。
明治维新前,日本西医在与汉医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优势。日本政府在1874年实施《医制》,逐渐取缔汉方医教育,推行西洋医学考试方案,汉方医面临巨大挑战。直至今日,日本官方数据表明,汉方医在药品产值中仅占2%,汉医学专业并不独立,行医必须获得西医执照。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