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这个概念源于梵文的“禅那”,被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实质上是佛教中菩萨行六度之一的“定”,是一种修行方法。在佛教教义中,戒、定、慧被佛陀确立为基本三学,为每位信徒的基本修持。在中国禅宗中,我们讨论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有所交集,却又有所区别。在印度,禅定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早于佛教的创立。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定和禅观成为了各宗派修行的根本。
禅宗兴起后,其倡导的“禅”与原有的“禅观”或“禅定”有了显著的区别。首先,禅宗的“禅”更侧重于智慧的体认,与其说是“定度”,不如看作是“慧度”。其次,禅宗强调师徒直接对话,通过启发式教学来提升学人的智慧。第三,禅宗强调开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开悟之后的修行才能事半功倍。最后,禅宗的修行强调将日常生活的实践与心灵净化相结合,主张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平常心是道”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 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