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功臣,封惸侯。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后担任燕相。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3、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4、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
5、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庭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仲舒
1、温季
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恢
温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
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3、温璋
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咸通八年(867年),温璋接任京兆府府尹,曾说:“罪无轻重,恶无大小。除恶务尽,犯意方绝,此谓之能治者。”
《北梦琐言》卷10说:京兆尹温璋见一乌鸦三度挽铃报案,判断"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就派人随鸦出城,果然在树下捕获到抓雏鸟的人。温璋"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女道士鱼玄机以笞杀女童绿翘事,被温璋所杀。
4、温仲舒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
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5、温生才
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1870年出生于贫苦家庭,幼失怙。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8日,法人组织之远东飞艇社,广州将军孚琦应邀往观,迨回跸,甫至东门直街尾咨议局前麒麟阁门口,温生才手持五响快*,向孚琦发射,计中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一*,当场毙命。
温生才离去途中被巡警逮捕。15日被押赴刑场,途中神色自若,毫无怯色,行至惠爱街一带时,对着人群大声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遇害后葬于广州黄花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生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仲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季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