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 问答5 问答50 问答500 问答1000
网友互助专业问答平台

满族的风俗习惯越简单越好

提问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8:18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656858193@qq.com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5

1、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

2、服饰:

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3、丧葬:

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

扩展资料

满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1、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狩猎相关,有举重、摔跤、跳马、跳骆驼等。“跳马”要在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跳马与跳骆驼,都是为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便于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并成为经常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

2、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称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

3、满族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满族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6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6
满族风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等。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 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台、穿台。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等。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7
满族一般发布在,中国 东三省,山东 新疆 湖南 河北 内蒙古 北京 自治区 四川 成都 甘肃兰州 陕西西安 福建福州 宁夏银川,还有辽宁省 最多 包括 沈阳 抚顺 也有散居,均有少数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后,满洲族改为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未,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后脑勺,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魁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7
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
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服饰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5

1、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

2、服饰:

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3、丧葬:

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驻防旗人由于要将死者及其遗属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将骨灰装殓回京。

扩展资料

满族的传统文化活动:

1、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狩猎相关,有举重、摔跤、跳马、跳骆驼等。“跳马”要在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跳马与跳骆驼,都是为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便于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并成为经常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

2、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称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

3、满族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满族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为背景,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满族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6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6
满族风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等。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 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台、穿台。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等。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7
满族一般发布在,中国 东三省,山东 新疆 湖南 河北 内蒙古 北京 自治区 四川 成都 甘肃兰州 陕西西安 福建福州 宁夏银川,还有辽宁省 最多 包括 沈阳 抚顺 也有散居,均有少数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后,满洲族改为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未,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后脑勺,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魁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3 16:47
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
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服饰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相关推荐
  • 满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满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礼节习俗: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2、婚嫁习俗:3、饮食习俗:
    查看详情
手机号码注册行为存在不安全情况,所以目前无法成功注册,怎么办? 注册qq手机号不安全怎么恢复? 使用什么快捷键,可以关闭当前窗口或者退出当前应用... 如何结束进程 如何强制结束进程 快捷键 直接结束当前进程的快捷键 结束当前进程快捷键 注册手机号不安全怎么恢复 iphone拉黑期间的短信 苹果手机拉黑的短信如何恢复正常?如何看到拉黑对... 怎样恢复自己拉黑的短信 怎么找回被拉黑的短信 苹果手机把手机号拉黑之后,那个期间的被拉黑手机... 苹果手机拉黑如何恢复收到对方短信 苹果手机拉黑的短信如何恢复正常 苹果手机把我拉黑的好友不小心设置垃圾iMessage短... 苹果手机拉黑期间的短信恢复? 洗羽绒服用什么洗涤剂好 羽绒服清洗剂真的好用吗? 羽绒服可以用羽绒服洗涤剂干洗吗 《再被狐狸骗一次》全文 哔哩哔哩怎么缓存视频到手机 万利游戏是真人对战吗? 为什么万利游戏老是显示网络连接失败? 我万利游戏亏了8500,怎么弄回来? 这个是我在淘宝看见的叫什么万利家庭游戏电脑该街... 我老婆喜欢玩万利游戏怎么办? 如何用手机下载哔哩哔哩的视频? 万利游戏怎么注销账号? 这个我是在淘宝找到的 是街机安装硬硬版 叫什么电... 万利游戏维护20小时正常吗? 为什么万利游戏微信登陆没反应? 万利游戏的真实姓名填错了怎么更改 万利娱乐游戏多不多?万利娱乐现在哪款游戏最刺激... 万利游戏实名认证怎么修改? 我银行卡被公安局刑警总队冻结的,玩过万利游戏,... 万利家庭游戏机管理密码😳 鸡蛋丝瓜粉条汤的做法,鸡蛋丝瓜粉条汤怎么做 万利游戏银行卡能不能修改? 丝瓜粉丝鸡蛋汤的做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