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 问答5 问答50 问答500 问答1000
网友互助专业问答平台

十大元帅是?

提问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51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656858193@qq.com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6-16 22:25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 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 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 朱德毕业后,在 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 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不能靠 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领导*感惊 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 介绍加入了*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初定林彪为*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军事委员会副*,*副总理兼国防部*,***副*。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中国*党第七届*委员,第七、八届**局委员、*副*,第九届*副*。
“文化大*”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集团,同*反*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确认为反*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第一号悍将”,而*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第二副*, 成为*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发表意见
10大元帅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 刘伯承、 贺龙、 陈毅、罗荣桓、徐向前、 聂荣臻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6-16 22:25
推荐一本书:共和国十大元帅,在www.52ebook.com上有
http://www.52ebook.com/book_10226.html
1955年9月27日,全国*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决议。**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7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摘一点
朱德
一、佃农的儿子

四川省北部的仪陇县,位于嘉陵江中游的东岸,是嘉陵江和渠江之间的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这里缺水少矿,土地贫瘠,是四川的偏僻山区。但嘉陵江向南经过重庆流入长江,还有一条驿道穿过仪陇可以通往成都。所以,外界的消息还常能传到这里来。

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金城山东南约三十七公里,有一个马鞍场,它因镇旁有一座马鞍形的山而得名。马鞍场西北约两公里处,突起一座山粱,一峰屹立,松柏参天,草茂林密,叫琳琅寨。一八八六年十二月一日(农历丙戌年冬月初六辰时),朱德就诞生在琳琅寨脚下李家湾一个佃农的家里。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省韶关县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加上战后流行严重的疫病,使四川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有些城镇甚至成为虎狼出没之区。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它在四川的统治和征收赋税,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群大群的外省人经过长途跋涉,迁移到四川,其中尤以湖广人居多,历史上称它为“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川的,最初在川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商业来维持生计。清朝乾隆末年,朱氏第三代的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常后代在马鞍场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湾”了。

朱邦俊是朱德的祖父,在他上一代还有老业田三十挑(一亩约为五挑),到他那一代,四兄弟平分,只得到七挑多地,加上人丁兴旺,这点地已不够维持生计。于是,在一八八二年把土地和草屋典了三百吊钱,作为资金,领着全家到离大湾两公里的地方,租佃了琳琅寨西麓李家湾的地主丁邱川家八十挑田土耕种。从此,朱家沦为贫苦的佃农。

朱德出生时,全家共有十一口人: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刘氏,父母亲朱世林和钟氏,还有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姐姐朱秋香。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男二女,后来再生下的就*溺死了。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在家庭中特别受到重视。老人担心男孩子出生后养不大,便以动物命名,想用来骗过那些专门捉拿男孩子的“鬼怪”,给朱德取乳名叫“狗娃子”。

朱德的父亲朱世林,一生都在家里劳动,从未出过远门,“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①。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但由于没有文化,思想比较狭隘。

朱德的母亲出身于姓钟的贫苦人家。她身材高大,“有着一般农妇的强壮的体力”,性情“贤淑和气”,“从来不发(脾)气,不打人、骂人”②。

在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同长辈、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对朱德更是特别爱抚。“她不嫌弃人,爱穷人,给叫化子也要说几句话”。③她又是个好劳动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在生朱德前一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朱德。朱德从幼年时起便在母亲身边帮助干活。他在一九四四年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还深情他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他还说道: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人口的增多更使家里必须十分节省才能维持生活。他家的住房原来是地主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光线昏暗。全家从来没有吃过白米,多半是吃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油盐很少。过年时宰一头猪,要留着吃一年,只在过年过节时才可以吃到。遇上好年成,可以做件新衣服,平时就没有了。鞋子是家里自己做的。点灯用的也是自己家打的油。少年时代这种艰苦简朴的生活,给朱德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家后来有二十多口人。朱德回忆道:“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⑤有人为他祖母所写的寿文也称她“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⑥自幼所过的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对朱德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他小的时候,脾气很倔强,干什么事情,一干就干到底。他从小喜欢锻炼身体,爱爬山、游泳,还翻杠架,所以身体一直很健壮。

由于世代贫困,朱德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人,饱受着没有文化的苦痛。朱德说:“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⑦一*二年前后,仪陇县一带兴起种植鸦片,百姓的生活比以往富裕了些。朱德家的经济情况也开始有所好转。那时,清朝*的苛捐杂税非常严重,“可是这些交粮催差的,就怕读书人”,因此,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近一点说,可以为家里抵挡税吏、差役的欺侮和“帮助家里打打算盘”⑧;远一点说,还期望今后能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

这样,一*二年,也就是朱德六岁的时候,老人把他们兄弟三人送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就读。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朱世秦。他一面教书,一面行医,正房当作教室,用旁边的偏房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铺,药铺垭私塾就因此而得名。读书不用花很多钱,一年四百个铜钱。私塾离家不远,白天去读书,晚上回来,中午还要回家吃饭。朱世秦按朱氏宗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在药铺垭读书的全都是农家子弟。朱德在学生中的年龄最小,但他聪明、肯学,记得的字最多。朱世奏因为朱德书读得好而特别喜欢他。

朱德从《三字经》学起,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还读了《孟子》的一部分。

他在药铺垭私塾读了一年后,因为老师“教得不太行”,又改读丁姓的私塾。这个私塾的主人,就是朱德家租佃他家田地的地主。私塾丁老师是一个秀才,课讲得比药铺垭私塾要好得多。读了不久,两个哥哥回家种地了,朱德因为年纪小,又过继给了伯父,能够继续读下去。他在丁家私塾读了两年,除读完了四书外,还读了《诗经》、《书经》,并且开始学作对联。

佃农的家庭真是多灾多难。租种地主的田地年年要交纳租粮,“一年除去五十担纳租以外,余下的将将够吃”⑨,终年不得温饱。如果遇到灾年,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一*五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方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力量交纳地主的加租,地主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突然来到朱家,*着他们退佃搬家。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有如晴天霹雳一样,震碎了朱德一家人的心。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向人家借了两百多吊,加上家里仅存的一百多吊钱,赎回原已典当出去的大湾老屋和祖业田。全家*分居两处:生父朱世林带领一家迁居陈家湾;朱德随养父母、三叔、四叔搬回大湾去祝在这里,朱德整整住了十四年。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感到人世间的不平。后来,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⑩迁居大湾后,从第二年起,朱德又到离大湾不远的席家砭私塾随席聘三(他的名叫国珍,聘三是他的字)老师读书。席聘三那时四十多岁。(11)朱德在这里断断续续地读了八年书。老师给他取字“玉阶”。

席家砭私塾与大湾相隔四公里。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后,干点家里的劳动,然后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长年累月,使朱德“养成走路快的习惯”。他家迁回大湾后,在镇外佃来三亩地。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在家里劳动。一年大约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有六七个月去读书。他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时代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

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走路也是一样,成年以后,虽然有时有马骑,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指挥的士兵并肩走来走去。”“习惯那种清苦生活,走遍世界就没有觉得苦,在毛尔盖(草地)觉得也不过我们那样子。”(12)席聘三,是当地一位很有见识的学者。他多次去考秀才未中,后来回家设馆,以教书为业。乡中男女老少都很尊重他。

朱德到席聘三私塾去读书的时候,正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第二年——一*六年。这时的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威胁。清*在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打击下,可耻地屈服。它的*完全暴露出来了。

接着,又发生了八国联军之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好似一个奄奄一息的巨人。帝国主义列强,如同一群饿狼,争先恐后向它扑来,恣意撕裂这个巨人的肢体,吞噬它的血肉。这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热血沸腾,忧心如焚。

席聘三历经沧桑,饱尝过人世间的种种辛酸,对历史十分熟悉。他又是个很“有骨气”而又“很懂人情世故”的人,思想开朗,喜欢纵论古今,抨击时弊,很有见地,“把做官的人常常骂得狗血淋头”。他说:“皇帝就是那样,好人不用,有也是例外的。”提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他更是满腔义愤,常说:“人不做事业,没什么作用”,“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路。”朱德称赞他“是个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13)朱德随席聘三读书,从十岁到十八岁,这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他对席聘三十分尊敬,所以受席聘三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时的朱德“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了。席聘三痛恨恶势力和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以及他那强烈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朱德,使朱德的眼界开阔了,使他的思想在几年里“慢慢开展了”。他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14)从增长知识这方面来说,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也获益不浅。朱德说,在这个时期,只要学生想学什么东西,席聘三就给他们讲什么东西,“四书、五经也讲,诗、词、歌赋也讲,还有《纲鉴》、‘二十四史’”。以后还教朱德读《左传》。因此,朱德能把四书、五经、《史记》贯通起来,“二十四史”也“大致记得”(15),由于朱德聪明又肯学习,因而得到了席聘三先生的时时夸奖。

在这几年里,朱德不但广泛地阅读古籍,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地阅读了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如地理、数学等。朱德在同学中有个最好的朋友叫吴绍伯,年纪比他大,出身书香门第,家里有书房,书很多,还有个常跑成都的人给他带些“新学”书籍回来。吴绍伯就把这些书情给朱德看,于是“新学”书籍成了朱德经常的课外读物。他抓紧时间,拼命阅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借光了”,“吃了便宜”。

他们读了大量的新书,还见到别人从外地带来的地球仪,“眼光放大了”,“晓得有世界,知道有个地球,还是圆的”。于是,渐渐萌发出一个念头:“想去看看世界就好了”。他们成天“打主意怎么样到成都,到外面”去,再也不想呆在家里了,因为“屋里是太闷人了”。(16)朱德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陷于内忧外患的苦难岁月。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无情搜刮,官吏差役的敲诈勒索和朝廷分摊的巨额赔款,此时的四川已是民穷财尽,整个社会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这几年,四川又连年遭受水旱灾荒,使本来缺粮的老百姓更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得转徙他乡,“殍殣相望于野”。他们有的倒毙荒丘,有的卖儿溺女,有的找有粮的人家要一点粮食,这叫做“吃大户”。一天,正在席聘三家里读书的朱德等,忽然听到屋外纷杂的呼唤、呐喊,走出教室一看,只见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走来,有六七百人。这些人穿着非常槛楼。男女老少,带着小孩。小孩子张着嘴巴在不停地哭喊。大人眼里露出悲痛的火焰!这凄惨的场面,把学生们都吓得跑了。可是,当地的士绅却从保宁府请来一百多官兵,把饥民打散,还杀了不少。朱德说,这件事“给我很深的一个刺激!”(17)他从一*六年入席聘三私塾读书,直到一九○四年。最后一年,还得到席聘三的同意,住在他家里,只交一百斤米作为伙食。在席聘三先生的良好教育下,不但为朱德后来喜欢读书、爱好作诗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使朱德的幼小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6-16 22:26
上面的都回答了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Adobe Acrobat 无法安装 请问哪里有绿色的PDF制作软件啊? 求Adobe Acrobat 9(不是Reader)下载地址 创建PDF阅读文件的软件叫什么?? 哪里有免费的Adobe Acrobat下载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什么软件 Adobe Acrobat9.0 Adobe Acrobat 9.0 Pro Extended 想要PDF转换软件。想要Adobe Acrobat永久免费的,... 为何adobe acrobat pro dc 2018绿色便携版,有些电... 求一款绿色,不用注册的PDF软件 Adobe Acrobat 7.0... Acrobat failed to connect a DDE server问题,无... 华为mate40pro+手机图片保存会储存到哪? 华为p40内部存储在哪 pt4301芯片是哪国家生产的? 我很喜欢巴萨的多斯·桑托斯,哪位高人可以介绍一些... 华为手机媒体存储在哪里,怎么删除? 吉奥瓦尼·多斯·桑托斯的球员经历 怎样才能进拉马希亚青训营 怎么进入巴塞罗那俱乐部青年训练营 -- 拉玛西亚? Adobe Acrobat X Pro绿色版的好用不?用起来会遇到... Adobe Acrobat Reader 9.0和Adobe Acrobat 9.0有什... 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7.0安装问题 钱信莎是中央委员吗? Adobe Acrobat8.1.2无法卸载 谁知道花楹跟王蓬絮是什么关系? 皓顿包的质量好不好 皓顿和waxy包包哪个牌子更好? 在唯品会双肩包哪个牌子最好 大学男生什么斜挎包什么牌子好 三星手机分屏怎么关闭 三星手机分屏怎么设置 我的三星手机今天老是一使用就出现分屏,提示最近程... 三星手机按什么设置了为什么会出现双成屏幕怎么解决 三星s7e分屏如何关掉? 三星g9280手机分屏怎么. 三星a9star怎么分屏? 电源键在手机哪里 三星s7自动跳分屏怎么处理 苹果手机的电源键在哪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