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 问答5 问答50 问答500 问答1000
网友互助专业问答平台

石头文化的起源

提问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14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656858193@qq.com
7个回答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09:55

据考古学家分析,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

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

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米颠拜石”典故: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有这样一件事:“(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  

译文:米芾担任无为军事长官,刚刚到达州官坻,看见一块立石极为奇异,十分惊喜地说:“这奇石足以让我祭拜”。于是就命令部下给自己穿上官袍并手持笏板拜祭它,一边拜还一边喊着“石丈”。喜欢传话的人听到后就四处谈论这事,在朝廷百官中也把它作为笑话来传播。”   

在宋人费衮《梁溪漫志·卷六》中,记有米芾另一件拜石之事:“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译文:米元章做濡须的太守,听说河边空坝上有一块怪异大石,不知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人们认为它是神异之物,不敢搬动它。米元章命令把这奇石搬运回州郡,作为人们游玩的景物。当大石搬运回来的时候,米元章十分惊异,即刻就命下属摆设宴席,跪拜于庭堂之下,并且说:“我想见到您石兄已二十年了”。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11:13

1、起源

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

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2、古代石头文化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

3、近代石头文化

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东方赏石文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参加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赏石文化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12:48

石头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天然瑰宝。地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45亿多年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内核、外核、地幔和岩石圈层结构。石头主要来自于岩石圈之表层,因此可以说,石头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都生活在由石头组成的“硬”地壳上。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石头是最平常不过的了。它不仅是“立锥之地”,还提供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材料,人们的生活哪一样都离不开石头!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 “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到了汉代,就有了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的一些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茶几,与同窗好友共同欣赏,人们称这些有观赏性的石头为雅石、供石和奇石,现代人称它为观赏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清代郑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曹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深深渗透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奇石收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奇石博物馆、奇石收藏家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投身自然,培养爱好,收藏奇石,于是雨花石、大理石、墨石、水晶石、钟乳石、木鱼石、九龙壁石、火山弹石、燕子石、鱼化石等五彩缤纷的石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石玩市场看好、再看好。我曾经参观过一些民间收藏家的奇石博物馆,其规模之大、收藏之丰富,令我折服。如在上海浦东机场西侧的凌空大观园,一位民营企业家,在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同时,将收益的大部分用于采集、收藏石头。他向我介绍,为了采集石头,他走遍了云南、贵州、湖南的采矿坑道,遇到好的晶洞,他就付钱采下来。为了运输,他曾为云南一个贫困山村修路,几次遇到生命危险,但他仍一如既往。他对这些石头简直达到了“待之如宾友,爱之如儿子”的如痴如醉境界。如今,他的博物馆被上海地质学会授予“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前往参观,学习地学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华夏大地上爱石、藏石、迷石、赏石、赞石者越来越多,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了我国的赏石文化,使观赏石在美化城市环境、点缀园林景色、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历代劳动人民和文人雅士爱石、赏石、藏风甚盛。它们或颂,或写,或画,或藏,其表现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创造了灿烂的赏石文化。 

    石文化在我看来,可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观赏石;二是石雕;三是宝石。 

    观赏石:顾名思义,以观赏为主的天然奇石。它们或以图取胜,或以形动人。 

    以图取胜的石头其色有深有浅,或块或片,或纹或点,层层叠叠,交织交融,疏密有致,巧妙地构成了无穷无尽的天然景致,再经藏石者慧眼识选和精心打磨,呈现出色彩艳丽、画面完整清晰的幅幅画卷:有的似祥云绕山;有的像亭台轩榭;还有的状人类物,惟妙惟肖。 

    以形动人的山石在土中生成,或成物状,或成峰峦,或空灵剔秀,千奇百怪,没有定状,可以偶得而不可强求。山石除去污垢,度材取景,绝非自然景色简陋的再现,要考虑意境的含蓄和深化,化有限为无限,成为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石形分为山形石、象形石、玲珑石及文石盆景等。 

    山形石,最好四面可观赏,峰峦要参差不齐,皴皱丰富多变,形势雄浑宏大;象形石,其形态各异,自然天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达到出神入化,玩味无穷;玲珑石,猎取某一奇观,形成孤峰独秀,叠嶂凝翠等艺术效果,具“天划神镂之巧,嵌空玲珑之致”的艺术感染力;文石盆景,是将文石组合于大理石盆内,充分利用文石色润、皴皱丰富细腻的特点,表现幽思诗境。 

    历代文人墨客在鉴赏、收藏观赏石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文献记载,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晚年收藏与把玩上店口石(俗称上店石),该石产于莒县浮来山中的上店口村。上店石呈怪石状,嶙峋斑驳,色泽黝黑,纹理清晰,很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他一生爱石,据清道光年间编的《荣城县志》记载,苏东坡当年曾来荣成海边文石滩一带拣石,见石奇特,爱不释手,纳于袖中,后来他的诗中也就有了“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的佳句了。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晚年辞官后,置奇石为友,至今仍有两件奇遗留焉,一件是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龟石;另一件太湖石系明朝万历年间流散到桓台县桓台镇,至今仍保存完好。 

    观赏石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涉及多种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如牵涉到美学、文学、园艺学、地质学、盆景学、生态学、生物学、绘画雕塑、哲学、环境科学及社会科学等。 

    石雕:顾名思义,就是雕刻的一种形式,它是以雕、刻、研磨、切割等手段制作空间形象的美术品,材质也仅限于石料。其基本形式有圆雕、浮雕、透雕和线雕。 

    距今1万多年以前,古人类就在石块和岩壁上凿打刻划了许多优美的形象。石雕艺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觉醒的伟大里程碑,它是精湛技艺和高度抽象思维的结晶,它的出现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创制出具有功能美学意义的石器,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宝石:顾名思义,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它们或以稀有而珍贵,如田黄;或以硬度高而值钱,如钻石。 

    石头的收藏和鉴赏、石文化的认知和宣扬并无捷径,只有在石文化的大海中徜徉,才能分享石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14:39
  浅谈石头文化

  *《咏史》词云:“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石器是人与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为动物不会制造工具,只有人才会制造工具。原始社会,石头始终是原始人必不可少的劳动用具。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是石窟、洞穴,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垒造石屋,使用的是磨制石器。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人们“以燧石、石髓、蛋白石、玛瑙、碧玉等作原料,打制而成三角形、石叶形等形式的石镞、石钻、尖状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等。”《韩非于·五 蠹》中还有关于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这就是原始人从燧石中发现并利用火的实例。传说中的燧人氏,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他为人间送来了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火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大事。
  随着原始生产的发展,原始人类在劳动之余,开始了娱乐活动,欣赏和珍藏美石成为了原始文化活动的一个方面。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发掘出约18000年前的入骨化石和装饰品。其中就有在人骨石旁散落着赤铁矿染红的石珠。据考古学家分析,这种石珠,既是审美对象,又是宗教用品。可见,人类观赏石头的历史,远在1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也完成了由单纯地满足生存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到追求精神生活的过度。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观赏美石,既是原始的文化活动,反转来又促进了原始文化的发展。石头上千变万化的纹理和美丽的图像,必然对原始人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始发于自然。”原始人从石头上的自然纹理和图像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原始文字和绘画,萌发了原始艺术。虽然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认。因为既然动植物如贝壳、龟壳等对原始文化能发生影响,为什么石头就不能呢?既然现代人能模仿石头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为什么原始人类就不能模仿呢?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石文化对原始文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神话故事方面。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奥秘无法解释,就产生了神话。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女娲炼石补天,精卫鸟噙石填海等一系列为世人所熟知的神话传说,它们都对当时的文学及艺术产生积极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和《石头记》,山石中崩出美猴王,石头幻化成贾宝玉。
  不仅如此,原始人还把石头作为图腾来顶礼膜拜。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寄予赋有灵性的石头上,希望通过石头保佑他们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在我国羌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道口、田间地头、屋顶室内都供奉着一块白石,据传,这个民族在古代的部落战争中,一块白石救了他们。于是白石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而受到崇拜,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不仅是原始人,泰山的山石文化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泰山山石崇拜。而且为世界各地的华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游览泰山时,除了目睹小泰山、红石门、醉心石等大型的山石奇观之外,更能看到一大景观:那些泰山的远方游客,那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捡起地上的石头,许一个心愿,然后把石头压在沿途的树枝或是石碑上。再有,在泰山的每一条游览路线和各个游览景点,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山石制成的长条形“泰山石敢当”。据说在秦汉时期,人们把石敢当作为一种灵石,驱邪避祸,以镇风水。到了五代,出了一个以死保卫晋高祖的石敢,人们十分崇尚他的英雄行为,认为他能逢凶化吉,到明清时代,英雄人物“石敢”便与灵石“石敢当”融为一体了,而且成为泰山山石崇拜的一个物象。这种民间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已没有准确的考证,它只是作为民间香社的一种祭拜方式存在着,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由此不难看出,石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宝库,使之永远成为世界文化林中的一块瑰宝。

  众所周知,石头象征着坚定、坚固、顽强以及各种我们所向往的品质。因此,人们用石心比喻坚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谊,用石城汤池形容防守坚固的城池。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石头的魅力才这样恒久不衰。可以这么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利用石头或变相利用石头。所谓的变相利用,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石为器,或以石为原材料,制作*类所需要的东西。石头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论是国家的重要建筑物,如皇宫、皇陵、御园、城堡、寺庙、堤坝、桥梁、大道等,还是民间的园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无不取材于石。至于石碑、石刻、石雕、石画、石钟、石罄、石鼓,石塔、石砚、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头上做尽文章。因为美丽的石材代表着高贵,也隐含些许神秘,而不同的石头又各具特色。山中的岩石峻峭凌厉;水中的卵石亲切圆润;北方的山石浑厚沉着;江南的石头奇巧精妙。根据石材不同的特点,人们把它用作很多用途:石刻、碑碣、石磬乐器、雕塑,尤其是建筑。建筑让石头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写的书。石头的历史也因建筑而格外融入了人类文明的历程。自古至今,从建筑的结构,到建筑表面的铺装,到建筑环境中的装饰,石材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石材的选择、组合、雕刻可以赋予建筑物不同的性格与韵味。以石头雕刻为例。中国传统古建筑虽然以木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构架,但是由于木材不耐火、腐蚀性强以及防潮性能低等无法避免的缺点,决定了石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仍占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木柱下面的柱础、房屋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栏杆、台基至地面的石阶、台基旁的御道、墙上券门的发券、寺庙内的佛像座、殿前的碑碣、大门外的报鼓石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石头熟悉的身影。而且,凡是用石料的部位,几乎都可以发现有石雕作为装饰。至于那些完全用石料筑造的牌楼、佛塔、经幢、门阙、华表、石柱、桥梁等石雕装饰则更多。雕饰的内容从模仿自然的花草植物,到各种各样的吉祥动物图案。其中,在宫殿建筑和官府建筑中,又以龙(包括龙的九子:螭吻、嘲凤、椒图、螭首、金猊等)和狮子为首。这些动物往往神态威武、气势恢弘。而且雕刻主题明确、装饰繁复、雕工精致。建筑由此显得格外雄伟、壮观,进而进一步衬托出主人的财势、地位和无上的权利。而在一般的民间建筑中,这种石雕装饰被简化了许多。如作为帝王象征的龙以及狮子都已经很少被采用或被禁用,大多采用动植物装饰或民间的传说故事等,以表达主人保宅邸平安、驱邪避祸、祛病纳福、招财利市、福禄寿喜、加官进爵的美好愿望。雕饰手法也很简洁,甚至只做一些粗浅的线刻。越是贫民,石雕装饰就越被弱化。由此可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石雕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手段存在与建筑上,而是与建筑型制、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一起组成一幅封建礼制的图像。

  时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建筑已远远不止于石头的构建,各种新奇的材料几乎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任何效果,石材却从来没有丧失它的光彩,依旧牵动着人们的梦想。因此,也没有人再去质疑“石头的史书”。石头依然高贵、优雅、沉着、大方地屹立于材料王国的宝座上,向人们讲述着它几千年文明的历程、几千年神秘的使命、几千年沧桑的变化。

  纵观石头历史和石头文化,人们对石头的利用,一是在物质生活方面,一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富于创造力而从不安分的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已经不满足于自身的物质局限性,而力求在精神上超越它。并且,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石头的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挖掘、重视和研究那些潜伏在石头里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http://bbs.99build.com/viewthread.php?tid=847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16:47
据考古学家分析,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

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

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米颠拜石”典故: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有这样一件事:“(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  

译文:米芾担任无为军事长官,刚刚到达州官坻,看见一块立石极为奇异,十分惊喜地说:“这奇石足以让我祭拜”。于是就命令部下给自己穿上官袍并手持笏板拜祭它,一边拜还一边喊着“石丈”。喜欢传话的人听到后就四处谈论这事,在朝廷百官中也把它作为笑话来传播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19:12
石头,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依附于大岩体表面,一般成块状或椭圆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质地坚固、脆硬。可用来制造石器,采集石矿。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石头来生火。石头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
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7 22:10
死千岁千岁千千岁燃气热水器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

电脑开机进入这里就进不去了 什么情况? 电脑启动后进不了桌面,是什么情况 电脑启动就是这个界面,进不了系统。怎么办啊? 电脑启动时为什么进入不了欢迎画面 电脑启动不了 出现以下画面,之后就怎么也进不去了? 电脑主机启动时,怎么没有滴的一声,进不了画面,... 电脑一开机就一直是这个画面进不去 怎么搞啊 电脑开机不了 一直是这个画面 进去进去不了 按了提... 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七分面像是什么 同样是袁大头银元,侧脸同七分脸哪个有收藏价值? 日历上小年北,小年南是什么意思 电脑能开机进不了画面,怎么办? 我有一个袁世凯的银元,两面都是袁世凯的侧面像,... 电脑开不了机,启动一半就停了,进入不了画面 电脑开机一直进不了页面什么回事 袁世凯三年七分像银元签字版现在多少钱?哪里能卖? 我的电脑一直在启动就是进不了开机画面是怎么回事 北方小年是什么意思? 小南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电脑开机进不了画面 中华奇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 奇石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奇石的文化溯源 黄山奇石有哪些奇石? 中国十大奇石图片 中国十大奇石是哪些? 什么样的石头才能被称为“奇石”? 奇石的定义是怎么?什么样的石头才算奇石? 为什么“奇石”那么值钱? 怎样看待奇石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促进作用 如何欣赏奇石? 人类和石头有什么样的历史? 参观金石滩地质博物馆,体验奇石文化,能感受到大... 社保卡电子版怎么激活 社保卡电子版怎么弄出来 怎么申请电子社保卡 电子社保卡怎么领取 电子社保卡两张怎么切换 北京电子社保卡怎么开通 查电子社保卡怎么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