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和”一词有着多重含义。其中,《仪礼·乡射礼》记载:“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的注释表明,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总共四人参与演奏。《尔雅·释乐》进一步解释了大笙和小笙的区别,大笙称为巢,小笙则称为和。
除了乐器演奏的含义之外,“一和”还表示和协、和谐一致。例如,《淮南子·本经训》中提到:“安则止,激则行,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一和于四时。”高诱解释说,“一”即是“同”的意思。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嘉遁》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离同则肝胆为胡越,合异则万殊而一和。”
“一和”有时也指一会或一番。宋代无名氏的《张协状元》戏文中写道:“说与我每一和,又说与我公一和。”而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则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
在元代的戏剧《黄粱梦》中,“一和”同样被使用。第四折中写道:“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这句话描绘了主角在梦中短暂的休息时光。
明代高明在《琵琶记·高堂称寿》中使用了“一和”一词,沉吟一和,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开双亲之前的犹豫与不舍。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