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白头蛇,全长600~800mm,具管牙的毒蛇,背面黑褐色,具10~15+3~4对朱红色横斑,腹面橄榄灰色,散以小白点。头部与颈背淡黄白色,具深褐色斑纹。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眶前鳞3(2),眶后鳞2;颞鳞2+3(2);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7-9),前 3(4)枚切前颔片。背鳞平滑,17-17-15行;腹鳞168-205,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
栖息于海拔100~1600m的丘陵山区,常见于路边、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丛中,甚至住宅附近,晨昏活动。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喜马拉雅白头蛇在中国分布范围广,但较为罕见,本世纪以来,中国国内有记载的标本约50号。
白头蝰亚科是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主要分布于中国,数量稀少,应予积极保护。目前,喜马拉雅白头蛇的驯养繁殖状况无,现有保护措施也无。
为保护喜马拉雅白头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将白头蝰列为Ⅱ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力量调查其主要分布区及数量,并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人工养殖。
喜马拉雅白头蛇是我国27种毒蛇中最毒的一种,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蝰科,白头蝰亚科,白头蝰属 。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