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术(thoracocentesis)是通过穿刺胸膜腔以引出胸腔积气或积液的操作。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减轻压迫**:当患者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胸腔穿刺可以抽吸这些液体或气体,减轻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功能。
- **限制抽取量**:首次抽取量不得大于600mL~700mL,之后抽取量不能超过1000mL。过量抽取可能导致复张性肺水肿(Reexpansion Pulmonary Edema,REPE),影响肺功能。
2. **明确性质**:诊断性抽取少量胸腔内液体进行检查。
- **诊断抽取量**:一般为50~100mL。
3. **治疗感染**:胸腔穿刺可以抽取脓液,缓解中毒症状,同时可用于化验。
4. **局部给药**:穿刺后可用于胸膜腔内给药。
**禁忌症**:
- **皮肤感染**:穿刺处皮肤存在局部感染。
- **凝血障碍**: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一般禁止进行胸穿,以防引发血胸。
**宏观理解**:
- **准备阶段**:消毒、准备侵入性操作所需物品(碘伏、棉签、洞巾、手套、麻醉相关用具、胸腔穿刺针、5mL注射器、2%利多卡因)。
- **穿刺过程**:穿刺针需在准备过程中进行夹闭,避免气胸发生。穿刺成功后,使用50mL针筒将胸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抽出,分装至试管(常规、生化、培养)。
- **判断性穿刺**:区分治疗性与诊断性穿刺,治疗性穿刺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REPE发生。
**穿刺位置**:
- **体位**:坐位,面向椅背,双手前臂平放,前额伏于前臂上。
- **经典定位**:对于抽胸腔液体的患者,一般定位在肩胛下角线第七~第八肋间或腋后线。
**并发症**:
- **胸膜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头昏、出汗、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停止抽液,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取平卧位,并注意保暖和生命体征监测。
- **皮下气肿、气胸**:表现为胸痛、气急等症状,处理对策包括轻微气胸者吸氧、休息,严重气胸者进行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
**操作流程**:
- **前准备**:洗手、戴帽子、戴口罩,消毒物品,确保无菌状态,核对患者信息,确认穿刺位点(气体/液体)。
- **体位**:坐位,面向椅背,双手前臂平放,前额伏于前臂上。
- **穿刺**:从肩胛下角位点开始,假装叩诊找到浊音的位点作为穿刺点,消毒、戴手套、覆盖无菌洞巾,检查穿刺包,对穿刺位点进行局部麻醉,确保安全穿刺至胸膜腔内。
- **液体或气体抽取**:连接大注射器,抽取液体或气体,注意固定穿刺针,避免气胸发生。
**分析与理解**:
- **胸腔积液分类**:分为漏出液(transudate)和渗出液(exudate)。漏出液颜色淡黄,蛋白质含量低,细胞数目少;渗出液则颜色更黄,细胞数高,蛋白质含量高,可进一步细分为浆液性、脓性、血性、乳糜性等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病理状态。
以上内容详细描述了胸腔穿刺术的理论与实践,从准备工作到操作流程,再到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分析解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面指导。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