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苦涩”体验常常是品茗者们探讨的焦点,无论是新茶爱好者还是老茶客,都对这种特性充满了疑问。在【武夷茶知识频道】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茶树品种研究专家、国家一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客座教授陈荣冰教授,来解析茶叶的“苦涩”奥秘。
陈荣冰教授在茶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曾担任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和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同时还是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解释道,武夷岩茶的“苦”和“涩”是两种不同的味觉体验,“苦”主要来源于咖啡碱、可可碱等物质,而“涩”源于茶多酚和铁等成分。茶叶中若这两种物质含量过高,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涩感。
茶叶的“苦涩”往往与茶叶的生长环境、品种和季节密切相关。武夷岩茶中的紫芽品种通常比黄绿芽品种更易带苦涩,而夏茶因气温高、光照充足,苦涩味可能更为明显。此外,土壤、日照和海拔也会影响茶叶的化学成分,进而影响滋味。
陈教授强调,茶叶的“苦涩”并非品质问题的唯一指标。适度的苦涩是茶叶丰富滋味和保健功效的体现,而过于淡薄的茶汤可能意味着营养成分不足。在制茶过程中,过度施肥、不正确的加工工艺或储存不当,都可能导致茶叶苦涩。他分享了去除“苦涩味”的技术要点,如根据茶叶品种特点调整采制标准和工艺,以及在冲泡和存储时的技巧。
在品种方面,丹桂和黄旦等不同品种的苦涩程度有所不同。对于饮茶者,理解茶叶的特性并掌握合适的冲泡方法是关键,如根据茶叶种类调整冲泡时间和水温,以及考虑个人的口感偏好。
陈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解答了诸多疑问,使我们对武夷岩茶的“苦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鼓励茶友们在文章下方留言提问,我们会挑选最具价值的问题在下期节目中继续探讨。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