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通过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巨大力量,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铁托、尼赫鲁、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正式提出不结盟主张,随后,苏加诺、西哈努克、恩克鲁玛等积极倡导。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开罗举行,有20个国家参加。会议明确规定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需满足以下5个条件: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不结盟运动的产生,反映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和自主选择。它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大国控制和干涉,倡导和平共处和国际合作,为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促进了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2012年8月26日,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高官会议开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