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央视新闻频道揭露了一起发生在浙江温州的“统方”丑闻,揭示了当前公立医院药品销售背后的地下利益链。所谓“统方”,是指医药代表(药厂推广人员或自然人)统计特定药品对应的医生处方量,以便准确计算单个医生的药品回扣金额。这一环节往往通过医院药房、信息科建立,信息科直接从系统导出数据最为便捷。然而,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医院信息科负责人、技术人员等与医药代表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勾结。
“统方”是医药代表完成并提升药品销量的必要手段,其目的是确保医生能准确、及时地收到药品回扣,以维持其继续处方该药品的动力。否则,医生可能会被其他药品替代或停止处方。这一现象已存在多年,并且在近十年间,央视连续曝光了一系列涉及药品回扣的丑闻,包括2010年的“芦笋片事件”、2011年的“GSK贿赂门”、2013年的“漳州医腐案”以及2016年的“平安夜丑闻”等。
然而,尽管相关部门已多次对涉“统方”的信息科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判决,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根治,反而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趋势。从人工统计到电脑系统导出再到寻求“黑客”帮助,“统方”的方式越来越隐秘,成本也随之上升。根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9年,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高达3219起,仅2013年以来就超过3000起,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统方”在当前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链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地下利益链的重要一环。若要真正解决药价虚高、回扣泛滥的问题,必须正视并解决“两项政策”(集中招标采购定价与零差率)所带来的根本性问题。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体系,使得公开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反而催生出“地下市场化”及与之相伴的完整“地下利益链”。
具体而言,有关部门以“集中采购”之名行“行政定价”之实,导致药企在向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无法进行公开的价格竞争,转而通过回扣刺激医生处方。为获得足够的回扣空间,药企需要在招标中获取高价中标,这就需要攻关主导招标的相关部门。此外,零差率政策虽然表面上取消了医疗机构的顺价加成,但并未触及占据药价35%左右的地下回扣。在零差率政策下,医院采购药品时仍需以中标价执行,这使得药品销量仍取决于医生处方,不进行“高定价、大回扣”就无法维持销量。
虚高的价格是通过集中招采确定的,政府为虚高价格“背书”,这使得药企、医院无需为虚高价格担责,同时,两项政策“定死”了医院的药品采购价和零售价,不允许医院二次议价,从而为虚高药价提供了保护伞。对药企而言,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失灵,企业无法通过提升效率、降低价格、完善服务等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只能通过“高定价、大回扣”的竞争方式生存。
新医改以来,社会各界对药价虚高、药品回扣问题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有关部门并未正视问题的根源,反而通过推出“两票制”等政策试图应对,但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取消“两项政策”,实行“不干预药械采购价、只管药械医保支付价”的制度才是解决药价问题的关键。这一制度允许医疗机构自主确定采购价,鼓励通过降低采购价获得利益,从而促使药械价格逐步回归市场本位,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科学合理调整医保支付价,同时引导企业形成依靠质量、价格与服务的良性竞争,避免“高定价、大回扣”的地下竞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