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改变, "上热下寒 证 "越来越高发 。本文通过上热下寒的临床表现、产生原因、调理思路等方面的总结,期望能够让大家对上热下寒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
一、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
上热下寒证常见疾病症状表现为明显的" 火热在上,寒湿在下 "的两极分化现象,故而临床多表现为上热、下寒同时出现两大类疾病。
1、 上热证临床症状 :
热为阳邪,火性炎上,火为热之极,故症状多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 严重者多伴有伤 阴动血征象。
上热者,病位 多热在上焦心与肺,或头、面、颈项等处 , 全身性症状多表现为心烦急躁 , 眩晕,头痛 (多在颞侧或巅顶 ),潮热盗汗或自汗,夜寐艰涩或易醒 等。而局部症状多表现为面红,尤易患过敏性皮炎,痤疮,脂溢性脱发等症。另常见五官七窍的火热症,如 目赤肿痛、目昏目涩、飞蝇症,鼻塞、鼻衄,耳呜、耳聋,口舌生疮、口燥咽干、口渴多饮,牙龈肿痛或齿,咽喉肿痛、瘰疬、乳蛾、瘤等,或见皮肤疾患,如湿疹、风疹、缠腰火丹、肌衄等。
2、 下寒证临床症状:
下寒者,寒为阴邪,且多夹杂湿邪、痰饮及瘀血等,囚湿性趋下而粘滞, 故病位多见于脾胃、大肠、肝、肾、女子胞等 。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腹胀便秘,夜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关节肿痛,下肢抽筋等。女子则多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 。
3、上热下寒证的危害
上热下寒证的极期即为"戴阳证",表现为 阴阳即将离绝 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若误诊误治,祸不旋踵。
二、上热下寒证好发人群、时间及地域特点
上热下寒证的好发人群,以往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因女性容易伤阴耗血,导致阴虚火旺 证较多。然而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本证 可见于从婴幼儿到中年的多个年龄段 ,且 无明显男女的性别差异 。
临床观察发现,上热下寒证可发病于任何时间,但在春、夏两季,或每日的卯时或午时,上热证的症状或体征表现较为明显;而在秋、冬两季,或每日之酉时或子时,下寒证的症状或体征表现尤为突出。
上热下寒证的好发地域,在四季较为分明的中原地区表现明显,而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或者四季如冬的北方,往往均表现不突出。
三、上热下寒证产生的原因
初步研究表明,上热下寒征产生的原因与睡眠不足、熬夜过多或房事过度等有关。
1、 体质因素
从患者体质方面观察,发现本证多见于阴虚体质者。日临床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多有体质遗传倾向,如母亲的体质属于阴虚火旺者,将这种体质遗传给子女的概率较高。
2、 生活作息
因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患者,均有熬夜的不良习惯,而熬夜最易伤肾,囚"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通于冬气"。不按时睡眠,导致肾所藏精气越来越少,为形成"上热下寒证"埋下了隐患。
3、 饮食习惯
随着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吃到的自己喜爱的 美食 ,而非适合自身体质的饮食。尤其是在冬季摄人过多辛辣动火发物,而夏季又多食生冷酸凉之品,不遵循 "冬吃萝卜夏吃姜"饮食 养生 规律,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 养生 原则,成为导致 "上热下寒证"的又一重要原因。
4、 寒热失宜
北方的冬季房间大多有暖气或者空调,不少居民家中的实际气温超过25 甚至达到30 以上,如此高的室温环境非常不利于冬季阳气的潜藏。不少中老年患者还有睡觉前用热水或药水长时问泡脚的习惯,导致夜半本应潜藏的阳气随着大量汗出而发越于外,阻碍了肾之封藏,促进了心肾不交,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上热下寒证",这其实也是不少患者夜难入寐或者夜寐易醒的重要外因之一。
总之,正是在 多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下 ,最终导致 心肾不能相交,火水未能相济,肾水越来越寒,心火愈来愈旺 ,逐渐形成 水亏于下而火旺于上的"上热下寒"证 。而 不良的饮食起居或生活习惯,如同"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 ,进一步诱发或加重了上热下寒 证的发生 。
四、上热下寒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上热下寒证的典型症状或体征: 有上热症状和下寒症状或体征同时出现者 ,若单独出现一类症状或体征,可以考虑排除。
五、上热下寒证治疗的核心思想
1、治疗上热下寒证的难点
目前,西医针对上热下寒证的应对方法特别少;对初从业中医者的诊治也造成一定困难。
上热下寒属于寒热错杂,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一个方子中同时存在着"寒药"和"热药",用之不当,临床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是,疗效也会很受影响。
2、上热下寒证治疗的核心思想
上热下寒证总体治法是 "清上"与"温下"并举 ,若单独使用"清上"法,多可伤及中、下焦阳气而呕吐、泄泻;而单用"温下"法,又容易损耗上焦阴血而口疮、鼻衄,故其疗效均不及二法同用。
六、中医食疗调理上热下寒的方法
1、 调理思路:
"清上"与"温下"并举。
七、上热下寒的注意事项
1、 重视治疗 :上热下寒证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阴阳离决"现象,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及时治疗。
2、 耐心治疗 :寒热错杂,证情复杂,临床治疗也不是朝夕可就,需要心情愉悦,树立信心,耐心治疗。
3、 良好习惯 :忌熬夜伤津、饮食忌辛辣寒凉、平时注意保持寒热适宜。
参考资料:
1、《"上热下寒证"证治规律浅谈》——新疆中医药2016年第34卷第3期
2、《赵志付辨疗情志致病上热下寒证经验》——北京中医药2009年9月第28期第9卷
3、《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辽宁中医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
#中医食疗# #中医#
@ 健康 养生 贴身管家 交流更多中医食疗调理上热下寒的调理方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