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至宋代,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南宋时,苏州的缂丝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缂丝起源根据是:新疆古楼兰出土的汉“中希混合风格之毛织品”花边残片与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汉丝织石树残片来看,两者都是通经断纬的'单经'的平纹交织物,前者以毛丝织成,可称它为缂毛,后者纯蚕丝织的,可称为缂丝。他们和宋以前缂丝的织造方法完全一样,由此证明,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在我国汉魏之间就已经有了,其缂制技巧也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的包首,到了北宋、南宋时期,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画面上,碧波荡洋,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蜒、草虫。整副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还有著名缂丝高手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艺术风格。
靖康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怯弱无能北方被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今杭州),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沈子蕃、吴煦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元代,缂丝艺术品已转向生活日用品,其特点是缂丝率先使用金彩,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元代的金彩,后对明清二代极有影响。到了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明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明代除北京和苏州,其余地区似乎未发现缂丝了。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作为宫廷艺术制作皇帝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明代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副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是在织造人物方面,可称的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制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可见明纬丝的独特艺术风格。清代,一般来讲,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但具有精巧工细的缂丝作品也很多。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一提的在清缂丝中,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
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至20世纪70至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