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老李的朋友圈流传着一条消息:Tableau中国区即将关闭。我起初并不相信,认为Tableau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大陆市场,直到昨天下午,Tableau向合作客户发送的邮件证实了这一传闻。
邮件中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首先,Tableau自11月17日起停止在中国大陆的直营活动,并与母公司Salesforce和阿里展开合作;其次,自2022年1月31日起,Tableau将终止与大陆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
Tableau是一家起源于西雅图的企业BI解决方案提供商,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被Salesforce以157亿美元收购,成为Salesforce历史上最大一笔收购案。此次通知明确指出,Tableau将被整合到Salesforce与阿里的合作关系中,阿里将全面接管Tableau的中国区销售业务,而Salesforce将不再保留Tableau的原厂销售。
对于Tableau的用户来说,这一消息无疑带来了被动。由于无法判断后续是否应该续约,企业可能面临技术投资无法保留、技术迁移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等问题。
Tableau中国区的解散让人震惊,内部人员直到昨天才知道这一消息。这一事件让人联想到中美贸易战,暴露出我国在IT领域存在的短板。国产化软硬件替代的呼声日益高涨,软件国产化替代已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央企、国企使用美国软件。一旦中美彻底决裂,双方必定在软硬件上进行全面开战,我国将陷入被动局面。尤其在“棱镜”事件后,去IOE运动得到了中国IT界的响应。许多国内大企业虽然想支持国产,但迫于技术压力,仍需使用国外数据软件。
BI领域作为直接接触企业核心数据的领域,其国产化替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全球顶尖的商业智能软件Tableau、PowerBI等都集中在美国手里,对我国BI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封锁。因此,实现软件国产化变得十分必要,既可以打破国外垄断,又可以融合国内资源,自主创新,加速国产化替代。
在国内,数据库方面有达梦数据库、阿里的OceanBase,ERP方面有用友、金蝶等头部厂商,商业智能领域有帆软等厂商。从IDC《2020年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报告》中可以看出,帆软以15.7%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国产替代化浪潮加速,既是风险,也是机会。国内厂商应抓住这一机会,提高自主产品研发能力,解决中国企业数据管理的实际痛点,最终实现国产化产品的平稳替代。
关于Tableau事件,我认为阿里已经拥有Datav和QuickBI,此次接手Tableau对后者来说或许并非好事,但对Salesforce来说,将Tableau纳入与阿里的合作关系中,借用阿里的销售渠道,也算是一种省事的做法。
对此,各位有何看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