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梆子剧团,原名江苏省豫剧团,成立于1958年,由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与徐州市豫剧团合并,于1960年4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建团初期,全团演职员100余人,主要演员包括贾先德、徐艳琴、郑文明、赵金声、田美兰、王广友、李正新等。剧团擅长演黑、红脸戏及以生角为主的袍带戏和刀马旦戏,演出规范,讲究艺术质量,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红梅》及移植演出的《黛诺》、《桥隆飚》、《芦荡火种》、《红灯记》等,均在省内外引起轰动。期间,阎自立编写的《江苏梆子戏常用曲调》,对江苏梆子戏的音乐、唱腔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剧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同步进行,逐渐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迫停演。1971年剧团离开干校,编演配合政治任务的小节目,后又加工排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剧。《红灯记》被调进南京公演,原江苏省文化局组织兄弟剧团观摩学习,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其录音。
打倒“四人帮”后,老艺人重新登上舞台,先后上演了《十五贯》、《红楼梦》、《小刀会》等传统剧目。同时,新创作剧目进入繁盛时期,1977年创作的现代戏《银杏坡》,1978年创作的现代戏《心事》、《四方楼》,深受好评。《心事》剧本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单行本,并收入建国三十周年《江苏小戏选》;《四方楼》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创作的《闹洞房》、《断白银》,分别在《江苏戏剧》发表。1985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新台啼血》在《陕西戏剧》发表。1991年,据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改编的七场梆子戏《李瓶儿》,和分别由张虹、陈秀兰主演的两台折子戏,应中国剧协艺委会邀请,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剧协、中国《金瓶梅》学会推荐,晋京演出,引起轰动。
1996年剧团排练的《华山情仇》,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戏曲节,燕凌获最佳表演奖。同年12月,剧团携该剧赴西安参加由文化部主办、陕西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燕凌获优秀表演奖,潘中英、孙宜强获优秀舞美设计奖。张文艺获优秀导演奖、姬君玲、董瑞华获唱腔、音乐创作奖,张雪霞、朱齐光、王福阔获表演奖。2000年该剧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该剧团与铜山房亭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又一村》,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获新剧目奖。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江苏星河影视公司、江苏省梆子剧团联合摄制的戏曲电视剧《三断姻脂案》、《又一村》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引起全国良好反响。2003年,该剧团创作的小喜剧《闹重阳》获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滨洲、博兴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
江苏梆子剧团的剧目建设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中青年演员的锻炼成长,一批后起之秀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纷纷在全国和省级重大艺术活动中摘金夺银,声震艺坛。张虹于1992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两次赴日本作文化艺术交流,并于1997年再夺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燕凌先于1997年摘取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茉莉花奖”,又于1999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秀兰在江苏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荣获表演二等奖,1990年又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一等奖;陈素芳1994年获中国豫剧十大名旦选拔赛提名奖;同年惠宇忠获全国豫剧名丑赛表演创新奖。现在,该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拥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强大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力量,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的淮海经济区,享有较高的艺术声誉。
〖江苏梆子〗 ,是豫剧在江苏徐州一带的称呼,系豫剧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徐州梆子,而后来由于清朝时期在沛县与其他剧种的交融汇合,故以沛县为主流,又称沛县梆子。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