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Ⅺ缺乏与血友病A和血友病B在遗传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子Ⅺ缺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则是X染色体遗传。虽然因子Ⅺ减低会导致出血,但出血的程度与因子Ⅺ水平的关联性并不一致。
在某些因子Ⅺ水平极低的患者中,可能并未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甚至在进行手术时也不会表现出凝血障碍。据估计,约有一半的因子Ⅺ减少的患者会出现出血症状,而另一半则可能无明显临床表现。自发性出血事件相对少见,关节出血较为罕见。
因子Ⅺ缺乏导致的出血通常较为轻微,表现为皮下淤斑、鼻出血、经血过多、血尿、产后出血和拔牙后出血等症状,而关节出血和肌肉内出血较为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因子Ⅺ活性减低与出血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并非完全一致。部分因子Ⅺ减少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可能不会出现凝血障碍,但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手术后出血,需要进行大量替代治疗。
在一项研究中,对伊朗人群中因子Ⅺ缺乏患者临床出血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因子Ⅺ水平小于1%~5%和小于6%~30%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如肌肉出血或关节出血)的概率并未显著不同,大约为25%。在因子Ⅺ缺乏中,口腔和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表现,约50%的患者有出血症状。
因子Ⅺ缺乏患者中,因子Ⅺ活性与临床表现差异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解释是体外检测方法(如APTT实验)无法完全反映在体内条件下真实的因子Ⅺ止血功能。有假说认为,因子Ⅺ与血小板间的作用(APTT实验未能揭示这一生理过程)可能对因子Ⅺ缺乏患者临床出血的轻重具有重要影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 缺乏是由20世纪 50 年代初, Rosenthal 等第一次描述遗传性凝血因子Ⅺ (FⅪ)缺乏的病例,由于血友病A和血友病 B其时刚刚定名不久,因此, Rosenthal 就将他所发现的病例命名为血友病C 但是,现在已经将该疾病正式定名为“凝血因子Ⅺ缺乏”。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