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游客来到龙门石窟,我是来自X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X,很荣幸能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龙门石窟的基本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13公里处,这里龙门山和香山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而过,远远望去像是一道天然的门户,因此被称为“伊阙”。后因隋炀帝在洛阳城的皇宫正对伊阙,加之古代帝王以龙为尊,因此又被称为龙门。龙门地区山清水秀,伊水奔流,飞虹卧波,风光旖旎。唐代著名诗人曾赞叹:“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龙门石窟即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佛家为何要在石窟中凿造佛像呢?原因多方面,北魏时期佛教在我国传播广泛,佛经上说,造佛像可以积功德,进入仙人境界,而对普通百姓而言,识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读什么梵文的经典了。石窟造像可以把慈悲安详的佛像和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更能起到弘扬佛法的教化作用。因此,我国也出现了众多的佛教造像艺术。龙门一带有大小不一的溶洞,既利于凿窟造像,又利于长久保存。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起,龙门石窟便开始营造,前后延续长达400多年,其中北魏和唐朝是两次建设的高潮。北魏时期的造像秀骨清姿、宽袍大袖,而唐朝造像体躯丰满,面相圆润,线条优美。
龙门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奉先寺等。现在,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它开凿于龙门山腰之间,竣工于唐代宗年间,耗时25年,寓意“奉祀祖先”。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意为经过修行而得佛果之身,象征着光明普照众生。它高达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结跏跌座于莲花宝座之上。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由于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设计者便按照“佛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塑造出卢舍那大佛的女性形象,身披通肩式袈裟,头上螺形发髻,面相丰满娟秀,嘴角微翘,展现出坦然而又神秘的微笑,因此有人称它为“东方的娜丽莎”。卢舍那佛的两侧分别是迦叶和阿难,迦叶显得饱经沧桑,而阿难显得虔诚大方。再往两侧是两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素装,并挂璎珞,显得庄重矜持。
南北两侧各有天王、力士。您可能会注意到,天王、力士的足踝为何如此黑亮?民间传说,抚摸过天王、力士足踝的人会有福气,因此很多游客都曾俯身一试,这不禁让人想起“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趣谚。不知道各位是否感受到?奉先寺的整体布局,仿佛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它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龙门石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