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燕国为何宁可依附它国“夹缝”求生,也不肯变革?从固守王道*角度分析,依附它国获得过好处多
燕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之所以说它另类,因为这个国家作为战国时代唯一的西周开国诸侯,作为战国七雄当中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概和实力与它的底蕴却是完全不相符的。
在燕国的发展进程当中,它都是依靠着其它国家进行生存的,从来都没有过变革,哪怕是在燕昭王乐毅变法当中,它也没有想过要去改善自己国内千疮百孔的*制度;在燕国的统治当中,王道的*手段已经是它治国的命脉了,哪怕去断送这个国家的宗庙社稷,也不能够改变老祖宗所留下来的*传统。
燕国墨守成规固守王道,不肯寻求变法
可是在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变革,无论是李悝变法也好,还是商鞅变法也好,即使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也好,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变革的影子,但是燕国,即使在各大诸侯国的夹缝当中寻求生存,即使以一个诸侯大国的名头却连一个中型诸侯国中山国都对抗不了,它也断然不会去寻求变革。
那么,燕国到底为什么宁肯让自己的宗庙社稷受到损失,都不肯在发展的进程中去寻求变法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才一直墨守成规的,才一直坚守着它的王道*传统不肯改善?而它在依附与其它国家的过程当中又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件?
燕国为了吞并中山国,打压赵国,首先依附魏国
为了更好地能够解答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燕国的发展历程,一直依附于强国而生存;它最开始选择的国家是魏国,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魏国在战国初期确实是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它只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但在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两场变革的支持之下,魏国的实力突飞猛进,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其它的国家都不敢与它争锋,所以燕国便在那个时候选择了依附于魏国进行生存。
但依附于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燕国依附于魏国的最初目的,是想让魏国给它提供支持,让它能够吞并中山国,能够在对战赵国的时候有一点底气,同时也能够缩小与赵国之间的差距,但中山国是一块肥肉,魏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大国,又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的实力进行发展呢?
所以没有魏国的允许,燕国也不敢私自对中山国出手。所以,燕国的行为一直都被魏国压制,并不敢有什么别样的念头,过得可谓是十分憋屈。
燕国依附崛起后的秦国,后被秦国把控
秦国崛起之后,燕国又选择了依附于秦国,事实上,燕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不是非常冲突,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曾经向燕国派遣过人质,这足以表现出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与燕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燕国对于秦国的那种依附更加的显著。
最初在秦国秦庄襄王和秦孝文王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因秦昭襄王后期对秦国发展不力,秦国实力有所下降,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个时候它所受到的外界干扰就增多了,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寻找帮手,而这个时候燕国便送上了门来。
在那个时候,因国家实力的原因,秦国对燕国还是非常倚重的,但随着吕不韦在秦国的一些改革,秦国对于燕国的那种倚重渐渐地变成了掌控,甚至后来太子丹在秦国的境遇也不是非常的好,不然它也就不会费尽心思的想要逃回燕国了。
燕国的发展策略就是依附别国而生存
燕国依附魏国,依附于秦国都是典型的依附关系,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燕国还曾经依靠过东部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虽然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事件,但我们却可以从燕国的一些表态当中看出燕国的邦交策略。
无论是燕国选择依附于哪一个国家,最后的结局都逃不出我们上面所叙述的那两种,要么就是被依附的国家所压制,整个国家活得非常的憋屈,要么直接就是被依附的国家进行控制,甚至国君的决断都不能够单纯地由自己国家所决定,燕国可以说真正的将夹缝生存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燕国从来都没有过依靠自己的时候,哪怕是乐毅伐齐的时候,都是联合了其它五个国家一同进行的,这足以表示出燕国当时依附于别国而生存的策略,而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为什么燕国一定要选择这样的方式?
燕国历史底蕴深厚,坚持根深蒂固的王道*传统
首先第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燕国是战国时代最具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这也就表明,燕国在发展过程当中深受古老*传统的影响,也就是说受西周的影响非常深远,突出的表现就是燕国坚持王道的*传统。
对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是不好根除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燕国;比如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秋时期就自立为王,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实行分治的*制度,一是到它灭亡的时候都没能够将这种制度改变,所以说一种根深蒂固的*是很难连根拔起的。
这一点我们都不能过多地去责怪燕国,毕竟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它的发展必定会受到西周的深远影响,这一点非人力可以控制。因此像是魏国那种新兴国家所实施的变法改革在燕国很难行得通;所以说,有时候历史底蕴也不完全是一种有利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这种传统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那么就是一种对国家发展的制约。
燕国在依附它国时,获得过很多好处
第二点,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说过,燕国依附于其它国家生存,是有一定原因的,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有时候,燕国同样在这种*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比如说燕国首先依附的魏国,虽然魏国并没有为它吞并中山国提供实际的帮助,但魏国也确实给燕国撑腰了,正是有魏国的支撑,燕国才有底气能够以硬气的态度对待赵国。
于是看在魏国的面子上,那个时候的燕国说话还是比较有分量的,在对待它的宿敌赵国的时候也能够挺直一些腰杆,不至于像之前那一样对待赵国的种种挑衅毫无办法。
而到了战国后期,它依附于秦国更是带给它了很多好处,事实上,燕国与它临近的国家赵国和齐国有着非常多的矛盾,而燕国又是这三个国家当中最为弱小的,与这些国家进行争端时屡次吃亏;在依附于秦国之后,燕国又找到了救命稻草,有秦国在背后为它撑腰,赵国与齐国也不敢对燕国有什么非分的图谋,这样的燕国又有了战国初期时候的那种硬气,虽然它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但却减少了它不少在争端当中的损失,这已经足够让燕国的百姓们满足了。
燕国一直以来的对外战争当中都是胜少负多的,甚至说胜利几乎没有,而那个时候的战争如果失败,必定就会付出代价,除了军队人数的伤亡损失外,你还要拿出钱财和土地来为失败的战争买单,所以燕国是深受其害的。
可是自从依附与秦国之后,燕国所要面对的战争就少了很多,同样在战争当中所蒙受的损失也就少了很多,这也算作是燕国的一些好处吧!因此,在燕国人民看来,这种依附*还是给予了它很多的益处的。
燕国有依附于强国而生存的传统
更重要的是,燕国的这种*由来已久,最开始是由燕国上卿苏代提出来的,苏代曾说:燕虽小而善附大国,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向南依附于楚魏则楚魏强。
苏代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的实力虽然比较弱小,但是它怎么说也是一个诸侯大国,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当中,在没有任何国家有着压倒性实力的时候,对于盟友的争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那个时候的燕国,这种依附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所以有这种能够不费时费力就能安稳稳生存的方式,燕国有何乐而不为呢?
燕国认为,依附于强国而生存的方式,要比变法付出的代价少
毕竟这种依附*,是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的,它只是一种态度的改善,到底是依附于秦国?还是依附于楚国?说到底只是依靠国君的一句话而已,只是改善一下对于其它国家的态度,这比费时费力去进行变法要好得多,毕竟每一次变法,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当中所要付出的代价,并不比真刀实战的战场要少,所以在一直未曾变革的燕国人看来,寻求其它国家的庇护则是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害了燕国,让燕国觉得能够从这样的*当中寻找实际的利益,所以它也就切实地放弃了变法的机会,以至于最终秦国发动灭国之战的时候,燕国毫无还手之力,以至于到了最后,太子丹只能将国家的宗庙社稷都压在一个刺客荆轲身上,这又岂不是燕国作为一个诸侯大国的悲哀呢?
讨论
依附行为是最没有保障的
事实上,所谓的盟友真正有威慑力并不是同盟关系,而是同盟关系背后的一种不确定关系,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国家蒙受损失的时候,它背后的支持者到底会不会出手?所以在不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国家真正的同盟关系,到达什么样的地步的时候,其它的国家都愿意卖燕国一个面子,也是卖它背后的秦国或者是魏国一个面子。
真正决定两国的关系是实质性的利益
当然,这只能够在它们没有受到切实利益损害的时候,一旦这个国家受到了致命的威胁,那么不管它背后的人是谁,战争都是在所难免的,而真正到了需要真刀实战的上战场的时候,盟友到底靠不靠得住才能够见分晓。
可是大多数时候,在这样的同盟关系见分晓的时候,都已经没有转换的余地了;只可惜燕国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身为大国的骄傲当中,一直认为自己对于其它的国家都是有着大好处的,所以它一直沉浸在依附大国的*当中无法自拔,从而放弃了自己变法改革的机会,最终也因为这样的*而导致了灭亡,真的是一个可怜但是又可恨的国家。
综述
而如果只是一味的依靠别人的实力,那么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只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一旦失去了这个支撑和依靠,一旦自己的支撑和依靠寻找到了其它更好的同盟,那么自己就会变成一颗弃子,到了那个时候再去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的寻找其它人的庇护,倒不如去完善自身的实力,等到自己的国家可以大出天下的那一天,就不必再在夹缝当中寻找生存的机会了。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