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饮食需谨慎,以免身体出现问题。关于秋天的饮食,流传着不少养生之道。然而,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这些传统做法并非全然正确。
误区一:秋不食姜。过去有句话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但营养专家指出,秋季并非绝对不能吃姜,关键在于不能过量食用,且夜间应避免。生姜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辛温无毒,能够益脾胃、除风邪寒热等。现代医学也认可生姜的多种好处,如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抗菌作用。然而,生姜的辛辣属性在秋季干燥的气候下容易伤害肺部,加剧秋燥的危害。因此,秋天应少吃生姜,夜间尤其应避免食用,以免影响休息和产生内热。但若有病需用姜时,如治疗风寒咳嗽,应照常用。
误区二:秋瓜坏肚。民谚“秋瓜坏肚”意味着立秋后过量食用瓜类水果可能引发胃肠道问题。夏天吃西瓜消暑,但秋天吃多了易出现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夏天吃过多瓜类已使脾胃虚弱,加之天气转凉,肠胃自然不舒服。老人、小孩及胃肠功能不佳者尤需注意。尽管秋瓜坏肚提醒秋天要少吃瓜类水果,但适量食用并无大碍。同时,秋天也有一些水果可以适量多吃,如梨、苹果、龙眼和葡萄等,这些水果各有滋补和保健作用。
误区三:贴秋膘。立秋后,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即通过食肉来补偿夏天的亏空。然而,贴秋膘也需科学搭配。夏季频繁饮用冷饮和食用冻品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因此秋天不宜过量食用肉类等高蛋白食品。肥胖者更需注意秋季的饮食控制,以免加重肥胖。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银耳、百合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在进补前可适量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莲子、茯苓饼、芡实和山药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