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与莫高窟艺术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众多洞窟中,榆林窟第2窟尤为引人注目。在该窟的西壁门两侧,保留了两幅精美的水月观音画像,它们是西夏壁画中的佳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观音画像中最为精美的,常常被人们称道。
在敦煌壁画中,水月观音的形象出现了多次,分别保存在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中,五代、宋和西夏时期绘制的共有二十七幅。在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中,这些水月观音画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观音菩萨,作为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其静观水中月而得名“水月观音”。这一形象起源于中唐时期宫廷画师周昉的创作,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很快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朝鲜和日本。
这两幅水月观音画像,以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描绘,展现出宁静素雅之美。在这里,水月观音不仅仅是礼拜的对象,也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观者可从中领悟到一种深旷清净的意境,这种意境仿佛能让人抛却杂念,沉浸在宁静与遐思之中,展现出美妙的世界。
观音菩萨的形象在这两幅画中生动呈现,她坐于断崖之上,悠然自若,静观远方,通体被一层半透明的青绿色光环环绕。她面前摆放净瓶柳枝,上方有云天弯月,下方是碧水莲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画面中,观音菩萨以一种悠闲的姿态坐于岩石上,一手抚膝,一手轻持串珠,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岩石上摆放着花篮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背后是绿竹环绕,脚下是碧海,海面上有一童子乘云而来,合掌向观音礼拜,这正是“童子拜观音”的经典场景。
在画面的另一侧,一位年轻的汉族僧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仰首虔诚地隔水遥礼观音,僧人身后有一位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举到额前,遥望远方,左手牵着露出头部的马。这幅画面展示了唐僧取经的故事,青年僧人就是玄奘,猴脸人物为孙悟空。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在瓜州流传深远,最终被画家描绘在榆林窟的壁画中。
整个画面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主,营造出宁静素雅的氛围。水月观音的形象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之美,也启发了人们对于深旷清净的意境的领悟。这种意境仿佛能让人暂时抛却心中的杂念,沉浸在宁静与遐思之中,展现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这幅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画像,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彩,颜料据说使用了蓝、绿宝石,历经千年仍保持鲜艳。线条流畅,人物情态逼真,构图上采用对角线构图,虚实对比,大量留白的手法,展现出画面的无限空间和想象世界。特别是观音身后的轻薄透明的圆光,既像一种重点符号,又犹如一面轻薄的镜子,增加了画面的空灵、悠远和神秘感。
在色调上,以青绿色调为主,观音面部和身体部位贴金,与天空的彩云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景象。现在贴金部分虽已氧化变黑,但仍能感受到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意境。
这幅西夏水月观音画像,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及禅宗思想所追求的超然浊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它将“佛国天界”借助于画匠之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深邃的艺术魅力。
这幅水月观音画像的创作,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艺术品,更是对深邃佛理的生动诠释,对人们心灵的净化与启迪。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