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杰里·科因,一位芝加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在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期间,经历了一次奇特的实习经历。1974年夏天,他前往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实习,课余时光常被热带蚊子骚扰。
一次晚餐后,科因的头皮被蚊子叮咬,起初只是瘙痒,然而几天后,瘙痒转为肿胀,甚至发现头皮上寄生着一条蛆。这种罕见的情况源于一种名为肤蝇的昆虫。通常,蝇类会在人体开口处产卵,引发蛆虫,但科因的头皮并无伤口,不知如何会被这种特殊方式寄生。
肤蝇是一种狡猾的寄生者,它们会捕捉蚊子并将卵粘在其腹部,然后释放。当蚊子叮咬其他生物时,蛆感受到体温并孵化,钻入皮肤中。若被肤蝇蛆寄生,清除过程并不简单。它们的钩子会紧紧钩住肌肉,强行拉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当地人用草药治疗,但通常需要手术清除,且在雨林中医疗资源有限。
科因的一位同学利用蛆需要呼吸的特性,通过压住其吸气管口将其逼出,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科因最终决定回学校后再寻求专业帮助。与蛆共生期间,他甚至能适应并以此为乐,直到在观看棒球比赛时,蛆虫钻出,结束了这段共生经历。
另一位昆虫学家劳伦斯·邓恩主动让肤蝇寄生,尽管过程痛苦,但观察到了完整的寄生过程。他的伤口在蛆离开后快速愈合,表明蝇蛆可能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肤蝇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还含抗菌肽,对人体健康有益。在中国,如淄博的宏展昆虫生态养殖合作社,已经开始养殖蝇蛆,分为食用和药用两类,展示了蝇蛆的潜在医用和药用价值。
一只大约1英寸(2.45厘米)长的蛆完全破皮而出。在自然状态下,成熟的蛆将会钻进土壤中,长出蛹壳,把自己包裹住,变成蛹,几周后就会变成蝇。科因把这只蛆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瓶中装了消毒过的沙子。但是蛆在能把自己用蛹壳包裹住之前,干死了,在生物学上,生物的共生关系有3种:对一方有益、另一方有害的属于寄生,对一方有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的属于共栖,对双方都有益的属于互惠。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