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作为修身的起点,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解。第一重境界为知止——知进退,明得失。理解为明确人生目标,把握方向和追求,行动坚定有力。适可而止,不过度追求,这是基础理解。
第二重境界为知止——欲消念止。理解为时刻警惕欲望,避免被私欲困扰。在欲望萌发之初及时消除。这需要高度自律和勇气。过分强调欲消念止,易陷入空寂,丧失生机,需要细致区分人性之情与欲望之乐。
第三重境界为知止——止于至善。理解为人性的自然反应,无需外求。面对是非对错,心生欢喜或厌恶是人的本能。保持内心的良知,知行合一,问心无愧,是圣贤与凡人的分水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细微的差别决定良知的感应。圣贤能遵循良知,言行磊落,凡人则屈服于欲望。最终,“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是儒学的精髓,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行为的恰当。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