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居:占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治。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在名利方面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5、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既:尽,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1、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2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