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生活中,你是否对这个看似普通实则重要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所了解?
通过"嘀——"的声音,条形码和二维码已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购物体验。它们的发明者之一,乔治·劳雷尔,因开发通用产品代码(UPC)而闻名,尽管他的离世引发了怀念,但他的贡献让交易变得轻松便捷。
条形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8年,伯纳德·塞尔沃和约瑟夫·伍德兰德的尝试,最初是圆形的莫尔斯电码条纹,虽然技术受限,但他们的想法成为后来条码的基础。1969年,随着科技的进步,IBM的乔治·劳雷尔和伍德兰德合作,推出了长方形的条形码,即如今我们所熟知的UPC,它迅速在超市扫描器和商品标签中普及开来。
中国对条形码的接纳则始于1979年的邮政系统,随后逐渐扩展到图书馆、医院和零售业。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标志着商品条码的广泛应用。如今,条形码每天处理超过60亿次扫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条形码的容量限制催生了二维码的诞生。日本的腾弘原等人在二维码上实现了信息容量的大幅增加,1994年,DENSO WAVE公司公开了二维码,它因其存储和读取能力的提升,迅速在日本和全球范围内普及,尤其在食品安全监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中国的扫码支付,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更是将二维码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线下交易到移动支付,极大地改变了支付方式。2016年,官方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二维码支付的普及,使之成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尽管二维码在发源地日本的接受度不高,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对隐私保护和支付习惯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条形码和二维码的故事,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经济、制度和互联网影响日常生活的一个生动例证。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