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是由天门冬茎点霉菌引发的病害,该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仅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迅速传播。茎枯病的大规模爆发需要满足几个关键条件:大量的病原菌是首要因素;湿度,如降雨和灌溉,对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至关重要;空气流通状况以及温度对病原菌的侵染程度有显著影响;病原菌的初次侵染载体通常是大量的芦笋嫩茎和实生幼苗。当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时,茎枯病会大量爆发。
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抗病性差,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抗病性能逐年减弱,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容易引发大面积的病害。二是适宜的生长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6-35℃,最适温度为23-26℃。在35℃以上的高温或10℃以下的低温下,病菌无法萌发。春季气温与病害的发病早晚密切相关,尤其是7、8、9月份高温高湿,正是芦笋营养生长的高峰期,也是病菌侵染传播的高峰期。病株率与降雨次数成正比,每次降雨后约10天,田间就会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在施肥管理上,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营养生长过旺,增加了芦笋植株对病菌的易感性。氮肥的过度施用使茎杆细胞壁变薄,为病菌侵入提供了便利。研究表明,施用含氮、磷、钾的复合肥的发病株率仅为10%,而仅施用尿素的发病株率则高达58%。这表明合理施肥对于预防茎枯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园工作对于控制病害的传播也至关重要。多数农户会定期清园,但一些农户未能彻底或及时清园,导致病害加重。通过彻底铲除芦笋枯枝并将其烧毁,能有效降低次年的发病率,仅需5%。相比之下,春季在封垅前才进行清园的农户,发病株率则高达58%。这再次强调了清园工作对于防控茎枯病的重要性。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