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为天门冬茎点霉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株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耕作工具等途径传播,首次侵染嫩茎后,从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中放出孢子,经雨水冲刷,借助气流和雨水反溅,对芦笋茎基部造成继发性感染。病菌在嫩茎生长初期最容易入侵,感染率最高。
在芦笋整个生长季节中,侵染周期大约为10-12天,病菌可反复侵染10次左右。病害在一年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病害扩展期,即发病初期的30-40天内,病株率较低,病情发展缓慢;二是病害严重期,即发病40天以后,田间病株率超过40%,此时期通常从7月下旬或8月份开始,同时笋丛逐渐变密,加上雨季的到来,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压低初期病情对控制后期发病具有很大作用。因此,病害管理需在发病初期采取措施,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在扩展期,需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病害的扩展。而在严重期,需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及时摘除病株、加强通风、避免积水等,以减少病情的加剧。同时,合理使用农药,针对性地防治病害,也是控制芦笋茎枯病的有效方法。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