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中学坐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城墙西北脚下,校门坐北朝南,校名系当时的国民 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手书,镌刻在大理石上后镶嵌在校门正上方。校园东以长城为邻,北以山海关北城墙为界,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校舍皆为灰砖灰瓦、起脊瓦房,除办公室、教室、住校师生宿舍、伙房外,还有物理仪器室一间,化学实验室(内含有生物标本)三间,阶梯教室三间,图书馆一间,阅览室三间;学校藏有各种仪器、标本三百种(八百余)件,图书五千册。
建校初期,学校学制为四年一贯制,不分初高中。1926年开始分为初高中两个学段,高中分文理商三科,1927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结业。1935年改为六年普通制,高中不再分科,到1944年秋田氏中学移交地方政府并更改校名,共有十八届(每届一个班)高中毕业生结业。以后田中玉又陆续捐资建立田氏中学预备班(1923年设立,校址在田氏中学后院),田氏私立中学初级女子中学部(1926年设立,招收女生25名,校址在学校第一任校长康珍家,1929年本届学生毕业后停办)和田氏私立初级小学校八所(校址分别在:①高建庄②西关③肖庄④东罗城⑤北街原太付庙胡同⑥棉花庄⑦二里店子⑧北戴河海滨王胡庄)。
为解决建校和办学经费的来源,田中玉出资陆续购置学田一万四千五百余亩,领取荒山一百平方里,并开始在荒山造林,以每年的地租收入充做主要办学来源。当时的田氏中学,田中玉本人亲任校董,1935年7月田中玉病故后,由其子田经世继任。
学校在办学初期至"七·七"事 变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十分重视,从社会聘请热心并精通于教育的专家担任校长,学校第一任校长为康珍(清末秀才,后毕业于保定师范学堂),后来继任的校长依次是丁广文(留日学生)、李杏田(北京燕京大学外语系高才生)、茅元勋(保定军校毕业生,陆军中将)。此外学校还出高薪从京津等地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名师来校任教,经济待遇高于同期的公立中学。这一时期所聘请的教师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校开始只有教职员20多人,后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陆续增加到40余人。
阮志珍、戴绰章、董振武、周仰山、曹介之、董汉庆、李文祥、杨泽山、李传运、刘浚玉、李世勋等一大批学识丰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先后在校任教。田氏中学创立伊始,约有学生300余人,他们除来自山海关本城外,尚有一部分来自辽宁绥中及其河北东北部的几个县。以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陆续增加到400多人,学校规模最大时有初中7个班,高中三个班。学校的几任校长对师生的要求都很严格,他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业的培养,而且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突出,当时与"昌黎汇文" 、"滦县师范"并称为"津东地区三所著名学校"。这期间,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了不少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田中玉病故后,其家境渐趋中落,尤其是经过1933年的"山海关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学校受到日伪的严密控制。加之田中玉办学所依靠的土地、山场绝大部分在"伪 满洲 国"境内,经济上受到掣肘,办学经费拮据,教师待遇降低。原有的许多著名教师陆续离校,而聘请外地高水平的教师日感困难,学校生存日益艰难。学校艰难维持到1944年秋天后,经校长茅元勋出面与当时的伪临榆县县政府协商,田氏中学停办,将其全部校舍、设备及学田无偿地移交给县政府,校名也改称临榆县立山海关中学,田氏中学附属的各级私立学校也随之宣告停办。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