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这句话,出自明代抗清英雄张煌言临刑前的遗言。这句话反映了张煌言对于死亡的坦然态度与对正义的坚守。他指出,面对死亡时,慷慨赴死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在临死前保持从容和坚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句话体现了张煌言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正义与信仰的执着追求。
张煌言在1664年被清军俘获,拒绝了清政府的劝降,决心以死明志。在狱中,他写下这句著名的遗言。在狱中,他虽面临死亡,但他的内心依然坚定,展现了他对于死亡的坦然和对正义的坚持。在临刑前,他以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在《张煌言墓志铭》中,详细记录了张煌言的一生。他出生于1627年,父亲张圭章曾是举人。张煌言在崇祯九年乡试中中举,十三年被选入都,后南归。十七年,他奉鲁王监国,被赐进士出身,除翰林编修,加祭酒。他参与了复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行动,授兵部侍郎,后跟随鲁王至舟山,进兵复三府,授兵部侍郎。他的军事才能在海上军兴以来颇受重视,与钱肃乐、张名振并称长城。然而,张名振死后,张煌言的处境更加艰难。在鲁王航海后,他仍坚守职责,后来跟随鲁王入闽,后又随军赴浙东,舟山陷落,他奉王入金门,依附郑成功。虽有谋略,军声颇振,但最终在攻镇江时遭遇失败,逃匿山中,被追捕归杭州。
在杭州,张煌言慷慨就义,面对死亡,他的脸色并未改变,周围的人也为之流泪。次年,郑成功再度攻台,遭遇飓风,未能成功。不久,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归顺。康熙三年,朝廷褒恤明季殉节诸臣,赐谥,立庙,并将张煌言与郑成功及金声并祀于宁波,赐谥忠烈。张煌言的诗文由杨维桢序,认为其作品上媲古人。
《张煌言墓志铭》不仅是对张煌言生平的记载,更是对其忠诚与节烈的赞颂。尽管张煌言的功绩可能不与文山相同,他的节烈与椒山的言论相同,他以节烈显,精诚激发,其光芒将与日月争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