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传达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流露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旨在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阶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表达自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以课堂为起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关注了对文本的层次化引导,如开课时的质疑:为何生命这个词在文中重复出现?结束时的解题,强调珍爱生命,形成教学结构的闭环。同时,通过杏林子的照片、生平故事以及她的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乐观与坚强,激发内心的强烈感受,进而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的生命观。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限、无限”,深化对生命主题的理解。
然而,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学习体验之间存在脱节。过分强调教案的执行,导致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教学设计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多次朗读训练,但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足,朗读更多停留在技巧层面,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最后的练笔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如果能以此引导学生探索杏林子内心的想法,或许能为深入理解生命含义搭建桥梁。
这次教学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应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课堂上的学生思维应当是自然流露、逐步提升的过程,情感体验不应被刻意营造,而应源自真诚的投入、情感的交流与分享。教师的角色应从“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度体验,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个人成长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