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凭轼"一词常常被用来描绘驾车或出征的情景。比如,晋代的左思在《魏都赋》中写道:“驾车时,人们倚靠在车前横木上,操控马匹,衣袖随风飘动。”潘岳在《西征赋》中则描述自己'凭轼西征',从京城前往秦国的旅程。伊娄谦在《隋书》中提及,他开始任职时,并未听说有出征的计划。
唐魏徵的《述怀》诗中,"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表达了志向,即希望能够像古人那样,带着使命前往远方。宋代秦观在《辩士》中提到,即使在智勇无用的时刻,仅需派遣使者,他们也可以倚靠车轼,通过阐述祸福来达成目标。
明朝张萱在给刘冲倩的信中,"今日乌合,明日兽散;今日倒戈,明日凭轼",形象地描绘了政治局势的变幻莫测,人们今天可能还是君子,明天就可能成为小人,或反之。在更广义上,"凭轼"也象征着从政,陆机在《长安有狭邪行》中就指出,那些身佩玉饰的人并非都是朴实的儒生,他们都是仕途中的佼佼者。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